
(1). 戰國 時 韓國 宮名。《戰國策·韓策一》:“大王不事 秦 , 秦 下甲據 宜陽 ,斷絶 韓 之上地,東取 成臯 、 宜陽 ,則 鴻臺 之宮, 桑林 之菀,非王之有已。” 宋 王楙 《野客叢書·宮殿》:“ 楚 有 蘭臺宮 , 韓 有 鴻臺宮 。”
(2). 秦始皇 時所築高台。《三輔黃圖·長樂宮》:“ 鴻臺 , 秦始皇 二十七年築,高四十丈,上起觀宇,帝嘗射鴻於臺上,故號 鴻臺 。”《漢書·惠帝紀》:“ 長樂宮 鴻臺 災。”《藝文類聚》卷五七引 漢 劉梁 《七舉》:“ 鴻臺 百層,幹雲參差。”
“鴻台”是一個具有雙重曆史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鴻台最早指韓國(戰國七雄之一)的宮殿,見于《戰國策·韓策一》。文獻記載,秦國若攻打韓國,可能占據其戰略要地,導緻鴻台宮等皇家園林失守。宋代王楙在《野客叢書》中也提及“楚有蘭台宮,韓有鴻台宮”,進一步佐證其作為韓國宮名的曆史地位。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修建的鴻台位于長樂宮中,高達四十丈(約92米),台上建有觀宇,是帝王射獵場所。因秦始皇曾在此射鴻(大雁),故得名“鴻台”。
建議結合《戰國策》《三輔黃圖》等古籍進一步探究其曆史背景。
《鴻台》是一個詞彙,用于形容受到晉升、提升或官位高升的含義,常用來形容人的地位的提升或晉升。
《鴻台》的拆分部首是“鳥”,筆畫為17劃。
《鴻台》一詞最早出現在《古文觀止》中,是古代文人用來形容官員地位的提升的詞彙。它也可以比作鳥飛上高高的平台,象征人的地位由低到高的上升。
《鴻台》的繁體字為「鴻臺」。
在古代,「鴻台」的寫法通常為「鴻」與「台」兩個字分别相鄰而寫,而不像現在二者相接即可。
1. 經過多年努力,他終于登上了鴻台,成為公司的總經理。
2. 這位青年作家憑借出色的作品,一躍上台,站在文學界的鴻台上。
1. 鴻台高卧:指位高權重,享受尊寵。
2. 鴻台雙鳳:形容地位巍峨,享受榮耀。
1. 升遷:指官職地位的提升。
2. 晉升:指地位、級别或職務的提升。
1. 衰敗:指地位衰落或貶谪。
2. 降職:指官職地位的降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