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滂沱 ”。1.雨大貌。 晉 左思 《蜀都賦》:“雖星畢之滂沲,尚未齊其膏液。” 唐 歐陽行周 《益昌行》:“期當作説霖,天下同滂沲。” 宋 蘇轍 《次韻劉貢父西掖種竹》:“竹迷誰定知迷否,趂取滂沲好雨初。”
(2).形容淚或血等流得多。 漢 王褒 《九懷·株昭》:“卷佩将逝兮,涕流滂沲。”《三國志·蜀志·蔣琬傳》:“夜夢有一牛,頭在門前,流血滂沲,意甚惡之。” 晉 潘嶽 《******賦》:“哀鬱結兮交集,淚橫流兮滂沲。” 唐 孟郊 《送淡公》詩之六:“徘徊相思心,老淚雙滂沲。” 宋 洪邁 《夷堅丙志·碓夢》:“既至,乃數百鬼負大磨,旋轉不已。有人頭出磨上,流血滂沲。”
(3).廣大貌;充溢貌。《周髀算經》卷上:“北極之下,高人所居,六萬裡,滂沲四隤而下。” 唐 沉亞之 《淮南都梁山倉記》:“待我柘桂之杓,緻滂沲之流,操以救之。”
(4).形容豐盛。 漢 應劭 《風俗通·怪神·李君神》:“衆犬吠聲,因盲者得視,遠近翕赫,其下車騎常數千百,酒肉滂沲。”
“滂沲”是“滂沱”的異體寫法,其含義與“滂沱”相通,具體可從以下四方面解釋:
形容雨勢盛大
多用于描寫大雨傾盆的場景。例如晉代左思《蜀都賦》中“雖星畢之滂沲,尚未齊其膏液”,以及宋代蘇轍詩句“趂取滂沲好雨初”,均以“滂沲”渲染雨勢滂沱之态。
形容淚、血等液體大量流淌
常見于文學作品中表達悲痛或慘烈場景。如漢代王褒《九懷·株昭》的“涕流滂沲”,以及《三國志·蜀志·蔣琬傳》描述的“流血滂沲”,均通過“滂沲”強化情感沖擊力。
指廣袤、充盈的狀态
用于描述空間或事物的宏大豐沛。如《周髀算經》提到“滂沲四隤而下”,唐代沈亞之《淮南都梁山倉記》中“緻滂沲之流”,均體現此義。
引申為豐盛、繁多的意象
漢代應劭《風俗通》中“酒肉滂沲”,即以“滂沲”形容宴席的豐盛奢華。
補充說明:
《滂沲》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大雨傾盆、瓢潑大雨的樣子。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雨水下得很大,氣勢洶洶。
《滂沲》可以拆分為“氵”、“方”和“沢”三個部首。根據漢字拆分規則,它有19個筆畫,分别是:氵(3畫)、方(4畫)、沢(7畫)、豆(3畫)、冖(2畫)。
《滂沲》這個詞最早出自《書經·堯典》:“瞽瞍滂沲。”在這裡,滂沲表示災禍或困境降臨的象征,被用來形容人們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滂沲》的繁體字是「滂澤」,其中的「澤」表示水。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字形更加複雜,表示了水流動的形象。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滂沲的字形稍有不同。如今的滂沲字是由「氵」、「方」和「沢」組成,但在古代寫法中,“氵”部分是一個曲線向下的橫折和一個上半部分被删去的彎折,與現代的字形有一定的差别。
1. 暴雨過後,大街小巷一片滂沲的景象。
2. 雷電交加,滂沲的大雨不停地傾盆而下。
3. 遇到突發的滂沲大雨,我們隻能躲在屋檐下等待雨停。
滂沲雨、滂沲大雨、滂沲而至、滂沲長江
水漫金山、大雨如注、雨勢如注、大雨滂沱
細雨蒙蒙、小雨綿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