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篆的意思、賜篆的詳細解釋
賜篆的解釋
皇帝給以題篆字。 宋 蘇轼 《謝宣召入院狀》之一:“玉堂賜篆,仰 淳化 之彌文;寶帶重金,佩 元豐 之新渥。”《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寶元元年》:“ 皇祐 中,帝為篆其﹝ 王曾 ﹞墓碑曰‘旌賢之碑’,後又改其鄉曰 旌賢 。大臣碑得賜篆自 曾 始。”
詞語分解
- 賜的解釋 賜 (賜) ì 給,舊時指上級給下級或長輩給小輩:賜予。賜死。賞賜。恩賜。 敬辭:請賜教。希賜函。 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厚賜。受賜良多。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篆的解釋 篆 à 漢字的一種書體:大篆。小篆。篆體。篆書。 書寫篆字:篆額。 印章多用篆文,故為官印的代稱,又為對别人名字的敬稱:篆刻。攝篆。次篆。台篆。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賜篆”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皇帝賜予官員篆刻印章或題寫篆字的行為,象征授予權力或身份認可。該詞由“賜”(授予)和“篆”(篆刻文字/印章)組成,常見于曆史文獻中。
二、詳細解釋
-
印章與權力的象征
古代官員的印章(篆)是身份和職權的憑證,皇帝“賜篆”即通過授予印章确認官員的合法地位。如宋代王曾的墓碑由宋仁宗親題篆字,成為大臣獲賜篆的首例。
-
引申意義
後引申為上級賦予下級特權或權威,例如《謝宣召入院狀》中蘇轼以“玉堂賜篆”表達對皇恩的感激,體現皇權對文臣的重視。
三、曆史背景
賜篆制度與古代官僚體系緊密相關,印章不僅是實用工具,更是皇權延伸的象征。通過賜篆,皇帝既彰顯恩寵,也強化了中央集權。
四、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賜篆”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描述古代君臣關系或權力授予場景,具有鮮明的文化意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續資治通鑒》等史料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賜篆一詞的意思是指以篆字形式賜予或賦予。下面是該詞的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賜(礻+寺)共有9畫,篆(竹+虍)共有14畫。
來源:賜篆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篆書,篆書是中國最早的一種字體。賜篆是為了賞賜或頒發表示榮譽的印章而使用。
繁體:賜篆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賜篆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和篆書相似,具有古樸的風格。篆書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是一種古老而複雜的文字形式。
例句:他将親手賜篆給這個勤奮的學生,以表彰他的努力。
組詞:賜予、賜予、賜福、賜教、賜予、賜名
近義詞:授予、贈與、授與
反義詞:收回、剝奪、拒絕賜予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