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滂沱 ”。1.雨大貌。 晋 左思 《蜀都赋》:“虽星毕之滂沲,尚未齐其膏液。” 唐 欧阳行周 《益昌行》:“期当作説霖,天下同滂沲。” 宋 苏辙 《次韵刘贡父西掖种竹》:“竹迷谁定知迷否,趂取滂沲好雨初。”
(2).形容泪或血等流得多。 汉 王褒 《九怀·株昭》:“卷佩将逝兮,涕流滂沲。”《三国志·蜀志·蒋琬传》:“夜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沲,意甚恶之。” 晋 潘岳 《******赋》:“哀鬱结兮交集,泪横流兮滂沲。” 唐 孟郊 《送淡公》诗之六:“徘徊相思心,老泪双滂沲。” 宋 洪迈 《夷坚丙志·碓梦》:“既至,乃数百鬼负大磨,旋转不已。有人头出磨上,流血滂沲。”
(3).广大貌;充溢貌。《周髀算经》卷上:“北极之下,高人所居,六万里,滂沲四隤而下。” 唐 沉亚之 《淮南都梁山仓记》:“待我柘桂之杓,致滂沲之流,操以救之。”
(4).形容丰盛。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李君神》:“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沲。”
“滂沲”是“滂沱”的异体写法,其含义与“滂沱”相通,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解释:
形容雨势盛大
多用于描写大雨倾盆的场景。例如晋代左思《蜀都赋》中“虽星毕之滂沲,尚未齐其膏液”,以及宋代苏辙诗句“趂取滂沲好雨初”,均以“滂沲”渲染雨势滂沱之态。
形容泪、血等液体大量流淌
常见于文学作品中表达悲痛或惨烈场景。如汉代王褒《九怀·株昭》的“涕流滂沲”,以及《三国志·蜀志·蒋琬传》描述的“流血滂沲”,均通过“滂沲”强化情感冲击力。
指广袤、充盈的状态
用于描述空间或事物的宏大丰沛。如《周髀算经》提到“滂沲四隤而下”,唐代沈亚之《淮南都梁山仓记》中“致滂沲之流”,均体现此义。
引申为丰盛、繁多的意象
汉代应劭《风俗通》中“酒肉滂沲”,即以“滂沲”形容宴席的丰盛奢华。
补充说明:
《滂沲》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大雨倾盆、瓢泼大雨的样子。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雨水下得很大,气势汹汹。
《滂沲》可以拆分为“氵”、“方”和“沢”三个部首。根据汉字拆分规则,它有19个笔画,分别是:氵(3画)、方(4画)、沢(7画)、豆(3画)、冖(2画)。
《滂沲》这个词最早出自《书经·尧典》:“瞽瞍滂沲。”在这里,滂沲表示灾祸或困境降临的象征,被用来形容人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滂沲》的繁体字是「滂澤」,其中的「澤」表示水。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字形更加复杂,表示了水流动的形象。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滂沲的字形稍有不同。如今的滂沲字是由「氵」、「方」和「沢」组成,但在古代写法中,“氵”部分是一个曲线向下的横折和一个上半部分被删去的弯折,与现代的字形有一定的差别。
1. 暴雨过后,大街小巷一片滂沲的景象。
2. 雷电交加,滂沲的大雨不停地倾盆而下。
3. 遇到突发的滂沲大雨,我们只能躲在屋檐下等待雨停。
滂沲雨、滂沲大雨、滂沲而至、滂沲长江
水漫金山、大雨如注、雨势如注、大雨滂沱
细雨蒙蒙、小雨绵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