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de from public notice] 躲藏起來,不被人發現
“匿影藏形”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提示:該成語與“藏形匿影”為同源變體,意義相同,僅詞序差異。
《匿影藏形》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隱匿身影,隱藏形迹。形容人或事物在行動中極其謹慎,不留下絲毫痕迹。
《匿影藏形》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匿(nì)和影(yǐng)藏(cáng)形(xíng)。
其中,匿影的部首是匚,匿有8畫,影有亻(人偏旁)和景(景字底)兩部分組成,共8畫;藏形的部首是⼝,藏有11畫,形有彡和開(開字頭)兩部分組成,共10畫。
《匿影藏形》這個成語來源于《宋史·曹狀元傳》,原文中寫道:“東南諸道搗之,暴其去,如火威動,人如車馬相踣,沒迹匿影。”意為東南各地一起攻擊他,他才不露面,就像火勢猛烈一樣,他如人馬相踏般迅速消失,毫無痕迹可尋。
繁體字中,匿為「匿」,影為「影」,藏為「藏」,形為「形」。
在古代,《匿影藏形》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例如,東漢以後的《說文解字》将“影”寫作“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康熙字典》中,将“匿影藏形”寫作“匿影藏形”。
1. 他善于匿影藏形,從不引人注意。
2. 這名特工具有匿影藏形的本領,讓敵人束手無策。
3. 為了避免被發現,他找到了一個可以匿影藏形的地方躲藏。
匿名、忍辱負重、影蹤立體、藏龍卧虎。
精明強幹、智勇雙全、神出鬼沒。
張揚示威、顯山露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