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張揚發動。《左傳·昭公三十年》:“我盍姑億吾鬼神,而寧吾族姓,以待其歸。将焉用自播揚焉。”
(2).傳揚;傳布。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五》:“方今外有遺虜,遐夷未賓;旗鼓尚在邊境,幹戈不得韜刃。斯乃播揚洪烈,立功垂名之秋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後娶》:“播揚先人之辭迹,暴露祖考之長短。”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顔氏》:“深恐播揚,緻天子召問,貽笑海内耳。” 老舍 《趙子曰》第十九:“我不願與他交朋友,我不屑與他惹氣,我可也不願意播揚他的劣迹。”
(3).散布;揚棄。 晉 成公綏 《嘯賦》:“散滞積而播揚,蕩埃藹之溷濁。” 清 恽敬 《上舉主笠帆先生書》:“淘汰之,播揚之,摩揣之,釁沐之,得於一是而止。” 海默 《我的引路人》:“要不是汽車不斷播揚着塵土,這一路的風景是很清新的。”
“播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傳揚、傳布
指信息的廣泛傳播或宣揚。例如:“播揚洪烈”表示宣揚功業,“播揚先人之辭迹”指傳布先輩的言論事迹。
近義詞:傳揚、散布、宣揚。
散布(具體事物)
用于描述物質性的擴散,如“播揚塵土”表示塵土飛揚的狀态。
張揚發動(古義)
古代文獻中可指主動發起或擴大某事件,如《左傳》中“将焉用自播揚焉”表達對過度張揚的否定。
如需更詳細古籍原文或近義詞辨析,可參考滬江詞典及《後漢紀》等文獻。
播揚這個詞常用來形容對某種信息、聲音或影響進行宣傳、傳播、揚棄的行為,也可用于形容表揚、贊美或表達對某事的高度贊揚。它表示将某種信息或影響散播開來,使更多的人能夠接觸、了解并傳遞出去。
拆分部首和筆畫:播揚這個詞可拆分為部首播(bō)和部首揚(yáng),其中播的筆畫數為10,揚的筆畫數為9。
來源:播揚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中的"播"和"揚"兩個字,由于這兩個字在表達意思上有相似之處,因此在後來被合并成一個詞語,用于表示傳播宣揚的行為。
繁體:播揚這個詞的繁體形式為「播揚」。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漢字"播"的寫法并不一樣,它的古字形是由「放」和「手」兩個部分組成,形狀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漢字"揚"在古代寫法中則表示人在上升的狀态,類似于「人」字在上半部分加上一個長豎折線。
例句:1. 他用音樂的力量播揚愛與和平的理念。
2. 這本書播揚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
組詞:播音、揚長、揚言、傳播。
近義詞:宣揚、傳播、宣傳、宣發。
反義詞:掩蓋、隱藏、隱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