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器名。《新唐書·回鹘傳下·黠戛斯》:“樂有笛、鼓、笙、觱篥、盤鈴。戲有弄駝、師子、馬伎、繩伎。”
盤鈴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具有以下特點:
基本定義 盤鈴又稱響盤、搖鈴或闆鈴,是搖擊體鳴樂器。其名稱來源于外形類似碟盤,常見于羌族、納西族等民族使用,羌語稱"枯魯",納西語稱"這拉"或"薩石這拉"。
結構與材質 鈴體為銅制,呈喇叭口形圓盤狀,鈴高4-6厘米,鈴口直徑10-16厘米。中心通過木螺絲連接帶圓環的鈴柄,盤内懸挂金屬鈴舌,搖動時鈴舌撞擊鈴壁發聲。
曆史與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新唐書·回鹘傳》,記載黠戛斯部族樂器包含盤鈴,并與笛、鼓等樂器并列。元代和明代詩詞中也多次出現相關描述,如"玉盤鈴走串珠勻"等句。
使用場景與音色 傳統用于羌族宗教祭祀巫舞,現發展為民間歌舞伴奏。演奏時手持鈴柄搖動,音色清亮脆朗,兼具柔和纖細特質,常與手鼓合奏形成獨特節奏。
該樂器在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可通過權威音樂文化平台如漢程藝術了解更詳細構造圖及演奏示範。
《盤鈴》是一個名詞,意指一種古代音樂樂器。它由數個懸挂在木架上的鈴铛組成,通過敲擊或搖晃鈴铛,可以發出悅耳的音響。
《盤鈴》這個詞的部首是金,其中“钅”是金的左邊部分;它的筆畫數是20畫。
《盤鈴》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明确,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現代漢字簡化後,繁體字“盤鈴”逐漸被淘汰,使用簡體字“盤鈴”更為普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與現代有所不同。《盤鈴》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盤鈴”,其中“盤”是指圓形的托盤,“鈴”是指鈴铛的零件。
1. 在古代宮廷音樂會上,樂師們用盤鈴奏響了一曲美妙的樂曲。
2. 小孩子們高興地搖晃着手中的盤鈴,産生了清脆的聲音。
組詞:鈴聲、盤旋、鈴響、鈴鳴。
近義詞:鈴環、鈴陣、鈴索。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