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盤踞,占據。 宋 蘇轍 《論渠陽蠻事劄子》:“ 楊晟臺 等手下兵丁雖止五六千人,然種族蟠踞溪洞,衆極不少。” 清 感惺 《斷頭台·黨争》:“ 狄郎的士 黨蟠踞内閣,不當放棄責任。” 吳晗 《朱元璋傳》第四章二:“ 元順帝 北走後, 納哈出 擁兵蟠踞 金山 ,養精蓄銳,等候機會南下。”
(2).盤曲蹲踞。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李南陽 至 嘗作《亢宮賦》,其序略曰:‘予少多疾,羸不勝衣。庚寅歲冬夕,忽夢遊一道宮,金碧明煥,一巨殿,一寶牀,巋然于中,一金龍蟠踞於牀之上。’”
(3).指盤結。 蕭軍 《八月的鄉村》七:“佃戶 老孔 ,特别要表示他是更忠于東家,用手掌拍着胸膛,他底小發辮很固執地蟠踞在頭頂上。脖子的脈管高高地裸露着,胡子稀疏地起着顫動。”
“蟠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án jù,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指盤踞、占據某個位置或地位,常用于描述勢力或人物長期固守某地。該詞由“蟠”(盤曲、蜿蜒)和“踞”(占據、駐紮)組合而成,強調“盤結占據”的狀态。
盤踞占據
多用于描述勢力或人物長期占據某地。例如:
盤曲蹲踞
形容物體或生物盤繞、蜷縮的姿态。例如:
指盤結
引申為事物複雜交錯的形态。例如:
該詞在古籍和現代文學中均有使用,近義詞包括“盤踞”“占據”,反義詞如“撤離”。需注意語境差異,避免與“盤踞”完全等同,因“蟠踞”更強調“盤曲”的形态。
蟠踞(pán jù)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來形容人或物處于高位,坐擁權勢的狀态。
蟠踞的部首是蟲字旁,具體的偏旁字是 "虍"。它由蛇字(蟠)和足字(踞)組成。蟠的筆畫數為14劃,踞的筆畫數為13劃。
蟠踞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魯周公世家》。蟠踞的字形在繁體中沒有特别的變化,仍然是「蟠踞」。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對于蟠踞并沒有明确的規定,因為其起源較早,所以在古代文獻中可以看到多種不同的寫法。如《莊子·胠箧》中寫作「袞踞」,《淮南子·人間訓》中寫作「蟠」等。
以下是幾個使用蟠踞的例句:
1. 他蟠踞在公司的高層,權力滔天。
2. 這座城市蟠踞于山腳下,俯瞰整個海灣。
蟠踞可以作為一個形容詞來修飾人或物,一些常見的組詞如下:
1. 蟠踞權力:形容一個人或集團擁有主導地位和權力。
2. 蟠踞高位:形容一個人或機構處于高位地位,占據主導地位。
3. 蟠踞山頭:形容一個人或集團在某個領域或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蟠踞的近義詞有:坐擁、占據、居高臨下。
蟠踞的反義詞有:屈居、低下、無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