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愧天怍人”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詳細解析:
成語釋義
出處溯源
源自《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原句表達君子應追求内心坦蕩的境界,後反用其意形成成語。
用法與示例
現代應用
如今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強調道德自省,如批判貪污腐敗、學術不端等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其反義可對應“問心無愧”或“光明磊落”。
該成語以雙重指向(天、人)強化了道德譴責的力度,既是傳統文化中“慎獨”思想的體現,也警示人們行為需符合倫理準則。
“愧天怍人”是一個四字成語,意為自己對不起上天,使他人受委屈。下面将為您介紹它的拆分、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愧(忄+鬼),天(一+一+大),怍(忄+刂+乍),人(亻+二)。
其中,“愧”是由“忄”(心的偏旁部首)和“鬼”組成;“天”由“一”和“一”(一的另外一個寫法,表示天的部首)與“大”組成;“怍”是由“忄”、“刂”(刀的偏旁部首)和“乍”組成;“人”由“亻”(人的偏旁部首)和“二”組成。
“愧天怍人”出自《晉書·王導傳》:“欲雨神泣血,以憫時變,愧天怍人。”繁體寫法為「愧天怍人」。
古代漢字對“怍”有其他寫法,主要是變體字。例如,“怍”在金文中寫作“㧡”,在隸書中寫作“鑿”,在篆書中寫作“著”,在楷書中寫作“怍”。
1. 他因犯錯誤而愧天怍人,深感自責。
2. 她的行為太無恥了,簡直是愧天怍人的表現。
愧怍、愧疚、怍氣、愧悔、怍事、怍忽、人怍、自愧、愧赧等。
自責、懊悔、慚愧、羞愧。
無愧、正直、光明正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