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風筝的意思、風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風筝的解釋

1.玩具。通常以竹篾為骨架糊以紙、絹而成,用長線系之,能乘風高飛。 明 陳沂 《詢蒭錄》:“風筝,即紙鳶,又名風鳶。初 五代 漢 李業 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筝,俗呼風筝。”《紅樓夢》第七十回:“丫頭們拿過一把剪子來,鉸斷了綫,那風筝都飄飄颻颻隨風而去。”

2.懸挂在殿閣塔檐下的金屬片,風起作聲。又稱“鐡馬”。 唐 李白 《登瓦官閣》詩:“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筝。” 明 楊慎 《升庵詩話·風筝詩》:“古人殿閣簷稜間有風琴、風筝,皆因風動成音,自諧宮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風筝(簡體:風筝)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文化内涵的名詞,既指具體的傳統工藝品與娛樂工具,也承載着豐富的民俗象征意義。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延伸及現代應用三個維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礎釋義

  1. 器物定義

    指用竹篾做骨架,糊以紙或絹,并以長線牽引,借助風力放飛的空中玩具。古稱“紙鸢”,五代後于鸢首置竹笛,風入發聲如筝鳴,故得名“風筝”(《漢語大詞典》)。其結構包含引線、骨架、蒙面、尾翼四部分,平衡與升力設計體現傳統空氣動力學智慧(《現代漢語詞典》)。

  2. 字形溯源

    “風”為空氣流動現象,“筝”為撥弦樂器,二字組合生動描述“風中鳴響”的特征(《說文解字注》)。簡體字“風筝”保留形聲結構,其中“争”部暗示線與風的角力關系(《漢字源流精解》)。


二、文化象征與民俗内涵

  1. 節令習俗

    農曆二月初二至清明期間,放風筝是傳統迎春活動,寓意“放晦氣”——人們将災病寫在鸢尾,斷線任其飄走,象征祛除厄運(《中華全國風俗志》)。山東濰坊、江蘇南通等地仍保留大型風筝節,2006年“風筝制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務院公布名錄)。

  2. 文學意象

    在古典詩詞中常隱喻自由與羁絆的矛盾,如曹雪芹《紅樓夢》中探春以風筝自喻“遊絲一斷渾無力”;清代高鼎《村居》“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則描繪田園童趣(《全唐詩》《紅樓夢》)。


三、現代應用與延伸義

  1. 科技衍生

    風筝原理啟發現代飛行器設計,如英國工程師喬治·凱利1804年通過風筝實驗奠定固定翼飛機基礎(《航空史》)。當代無動力風筝承重達數噸,應用于氣象觀測、廣告宣傳等領域(《中國輕工科技》)。

  2. 隱喻用法

    口語中“斷線風筝”指失去聯繫的人或物;“放風筝”在軍事術語中表示誘敵戰術,在人際關系中則暗喻若即若離的态度(《漢語慣用語詞典》)。


權威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風筝”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風筝是一種傳統玩具,由輕質材料(如紙、絹或布)鋪粘在竹骨框架上制成,通常帶有尾穗以保持平衡,通過長線牽引可隨風飄揚于空中。

  2. 結構與材料
    傳統風筝以竹篾為骨架,外覆紙張或絲織物,尾部系有長穗或飄帶,利用風力與牽引線的控制實現升降和姿态變化。

  3. 别稱與曆史
    風筝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區有多個别名,包括“風槎”“風鸢”“紙鸢”“鹞子”等。其中“紙鸢”常見于古籍,如唐代詩人元稹的詩作中便提及此類稱謂。

  4. 其他含義
    唐代文獻中,“風筝”另指懸挂于屋檐下的金屬片,風吹時碰撞發聲,類似風鈴的功能。此用法與現代玩具的涵義不同,需結合語境區分。

  5. 文化意義
    風筝不僅作為娛樂工具,還承載民俗文化,例如清明放風筝的習俗,象征祈福與祛除晦氣。此外,其工藝與飛行原理對現代航空學亦有啟發。

以上内容綜合了傳統定義、别稱演變及文化背景,更多曆史文獻記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按行自抑邦哲繃帶本樸辨麗镳辔步屈倡條冶葉城阈戳個兒處堂燕雀醝院帶電翿旌隥彴丢開多糖撫治官倒孤筇旱熯黑缁缁紅絲疔後魏畫意詩情會文虎闱赍賜進禮鞠侯可甚老兔兩闱麗黠輪放漫理毛毛雨秘謀蹑腳蹑手漂冰邛邛權術鵲鳴檐沙田社副沈恩紳冕矢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天災題補土封推讓瓦殶為民父母窩子班午初橡皮圖章纖赜骁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