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魏 晉 間對尚書令的敬稱。後亦以稱位居樞要的大臣。《晉書·荀瑁傳》:“帝嘗謂曰:‘ 魏武帝 言: 荀文若 之進善,不進不止; 荀公達 之退惡,不退不休。二令君之美,亦望於君也。’” 唐 沉佺期 《别侍禦嚴凝》詩:“令君出使車,行邁方靡靡,靜言芟枳棘,慎勿傷蘭芷。” 宋 司馬光 《陪子華燕醮廳酒半過趙中令園》詩:“簪裾丞相閤,林沼令君家,煙曲香尋篆,杯深酒過花。”
(2).對縣令的尊稱。 宋 韋居安 《梅磵詩話》卷中:“ 梁鄭公 克家 未第時,為 潮州 揭陽 宰館客,寓縣治東齋。齋前有梅一株,忽於九月中盛開……邑士多賦詩,往往皆諂令君。” 宋 王安石 《慎縣修路者》詩:“畚築今三歲,康莊始一修,何言野人意,能助令君憂。” 金 王寂 《黃桃花》詩:“道士厭看千樹老,令君别換一城新。”
“令君”是古代漢語中的尊稱詞,其含義隨曆史演變有所擴展,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起源與核心含義
魏晉時期,“令君”特指尚書令(中央行政機構的重要官職),如《晉書·荀勖傳》記載“二令君之美”即是對尚書令的敬稱。後延伸為對身居要職的大臣的泛稱,如唐代沈佺期詩句“令君出使車”即描述此類身份。
曆史背景
尚書令在漢末至魏晉權力極大,常參與國家決策,故“令君”一詞帶有“掌權者”的隱含意義,多用于正式文書或史書記載。
宋代起,“令君”逐漸演變為對縣令的尊稱。例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梅磵詩話》等原始文獻。
《令君》是指起帶領并命令身邊人行動的作用的君主。
《令君》的部首拆分為:人(亻)+ 口;
總計為4個筆畫。
《令君》一詞最早出現于《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太史公自稱“謹仰先師遺訓于斯人,欽承令君之命”,意指他遵從古代較高地位的學者的教導與職責。
《令君》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仍然是「令君」。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對于《令君》一詞的書寫沒有特定規定,通常使用現代标準漢字形式。
1. 令君擁有強大的權力和威望。
2. 作為令君,他要負責領導國家和人民。
1. 君令:君主的命令。
2. 令行禁止:指遵守法令,不敢違抗。
3. 令字輩:匈奴舊時的漢名屬名表字笏(受國诏、傳國號、士位者得用其名),封在封德符上,高三寸,寬二寸,邊方、上圓,背下方上圓,印調順。”
1. 統治者
2. 大王
3. 主宰
臣子:君主的下屬,服從和侍奉君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