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邏的意思、烽邏的詳細解釋
烽邏的解釋
烽火與巡邏。指邊防警戒。《新唐書·王方翼傳》:“州無隍塹,寇易以攻, 方翼 乃發卒建樓堞,廝 多樂水 自環,烽邏精明。”《新唐書·吐蕃傳上》:“乃嚴烽邏,開屯田,虜謀稍折。”
詞語分解
- 烽的解釋 烽 ē 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烽火(a.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b.喻戰争或戰亂)。烽煙。烽燧。烽火台。烽鼓(烽火和戰鼓,指戰争)。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邏的解釋 邏 (邏) ó 巡察:巡邏。邏吏(巡邏官)。邏騎。邏卒。 遮攔:“蛛蝥結網工遮邏”。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烽邏”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主要用于描述邊防警戒體系,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烽邏”由“烽”和“邏”組合而成:
- 烽:指烽火台,古代用于點燃煙火傳遞軍情的防禦設施,白天放煙(燧)、夜間舉火(烽)。
- 邏:指巡邏,即軍隊的巡查警戒活動。
合稱表示“烽火警戒與巡邏防衛”,特指古代邊疆的軍事警戒體系。
二、曆史背景與功能
-
軍事防禦作用
烽火台通過煙火信號傳遞敵情,如明代規定:一煙一炮示敵百人,二煙二炮示敵五百人,三煙三炮示敵千人以上。巡邏軍隊則負責實地偵察、阻擊小股敵人,形成“空中信號+地面防禦”的雙重警戒網。
-
建築與運作
烽火台多建于山丘高處,間距約5-10裡,台上有守望房、燃煙設施,台下駐守士兵。巡邏兵通過固定路線巡查邊境,與烽火台哨兵配合,構成嚴密防線。
三、文獻例證
- 《新唐書·王方翼傳》記載:“廝多樂水自環,烽邏精明”,描述唐代将領王方翼通過加強烽火台與巡邏,完善邊防體系。
- 明代戚繼光在《練兵紀實》中強調“遠偵察謹烽火”,凸顯烽邏系統的重要性。
四、引申與比喻
“烽邏”後被引申為守衛國家安全的象征,既指古代戍邊将士,也比喻現代國防力量。例如:“邊疆烽邏日夜不息,方保山河無恙”(現代文學中的比喻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烽火台的具體構造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權威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烽邏(fēng lu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烽”和“邏”兩個字組成。下面我将為你解釋它的含義、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的詞語。
含義:烽邏指的是邊境地區的守備軍隊或者警備崗哨。它常常用來表示軍事防線或前沿陣地的位置。
部首和筆畫:字眼“烽”是一個漢字的主體部分,它的部首是火(huǒ),筆畫數為8。字眼“邏”則是烽邏的另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辶(chuò),筆畫數為11。
來源:烽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曆史上,為了提醒人們來襲的敵人,邊境地區會點燃烽火。而在前往邊境地區的途中,邏騎會巡邏觀察,确保邊境安全。因此,烽邏這個詞就成了代表邊境地區的軍事防線。
繁體:烽邏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中相同,沒有特别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曆史記載和考古發現,古代烽邏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1. 軍事基地需要經過嚴格的烽邏巡邏才能保持安全。
2. 在古代,烽邏是保護邊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組詞:烽煙(fēng yān,指邊境地區升起的煙霧信號)、邊防烽火(biān fáng fēng huǒ,指用于邊境地區的軍事警備)等。
近義詞:哨所(shào suǒ),衛哨(wèi shào)。
反義詞:烽火(fēng huǒ,指邊境地區上升的煙霧信號)。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