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烽邏的意思、烽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烽邏的解釋

烽火與巡邏。指邊防警戒。《新唐書·王方翼傳》:“州無隍塹,寇易以攻, 方翼 乃發卒建樓堞,廝 多樂水 自環,烽邏精明。”《新唐書·吐蕃傳上》:“乃嚴烽邏,開屯田,虜謀稍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烽邏"是由"烽"與"邏"組合而成的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對單字的釋義,"烽"特指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信號,如《墨子·號令》載"晝則舉烽,夜則舉火"(中華書局,2012年版);"邏"則指巡查、巡視,《玉篇·辵部》解為"巡也,遊兵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二字組合後,構成古代軍事防禦體系術語,完整含義為:通過烽火台傳遞警報系統與巡邏警戒相結合的邊防制度。

這一術語體現了中國古代軍事防禦的雙重機制:《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時期"每三十裡置烽堠,配邏卒二十人"(中國軍事出版社,2004年影印本),說明其既包含固定崗哨的視覺通訊,又包含流動巡查的動态警戒。明代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強調"烽邏相濟,晝夜無懈"的防禦原則(中華書局,2001年校注本),進一步佐證該制度在實戰中的應用價值。

需要說明的是,"烽邏"作為專業術語主要見于軍事史研究領域,普通語文詞典尚未單獨收錄該詞條。其完整釋義需結合《中國軍事通史》《古代邊防制度研究》等專業論著進行綜合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烽邏”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主要用于描述邊防警戒體系,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烽邏”由“烽”和“邏”組合而成:

合稱表示“烽火警戒與巡邏防衛”,特指古代邊疆的軍事警戒體系。


二、曆史背景與功能

  1. 軍事防禦作用
    烽火台通過煙火信號傳遞敵情,如明代規定:一煙一炮示敵百人,二煙二炮示敵五百人,三煙三炮示敵千人以上。巡邏軍隊則負責實地偵察、阻擊小股敵人,形成“空中信號+地面防禦”的雙重警戒網。

  2. 建築與運作
    烽火台多建于山丘高處,間距約5-10裡,台上有守望房、燃煙設施,台下駐守士兵。巡邏兵通過固定路線巡查邊境,與烽火台哨兵配合,構成嚴密防線。


三、文獻例證


四、引申與比喻

“烽邏”後被引申為守衛國家安全的象征,既指古代戍邊将士,也比喻現代國防力量。例如:“邊疆烽邏日夜不息,方保山河無恙”(現代文學中的比喻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烽火台的具體構造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權威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八百壯士蚌淚猜隙柴棍誠質春妍村釀戴履大戮單傳點籌郎鼎鬯昉始風起潮湧佛廬鼓忭鴻飛冥冥闳壯花萼鹄岸僭君靜豔徑畛紀念碑進衆坎井狼突豕竄憐貧惜老流行語貌受門舊腼顔事敵眯糊憫宥磨刀雨劘砺拏把内卦炮粲齊打忽乞告奇麗審的食封十過食頃衰政它界涕泗交流蜿灗尾大難掉微攻嵬苶踒躄無明誣謀閑谷縣正細高挑兒喜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