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繼往開來;承先啟後。 清 陳确 《答沉朗思書》:“夫以 程 朱 之賢,即不表章《大學》,而循循焉惟 孔 孟 之從,必可以守先待後,為一代大儒無疑也。” 清 鄭燮 《焦山讀書寄四弟墨》:“秀才亦是 孔子 罪人,不仁不智,無禮無義,無復守先待後之意。”
“守先待後”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意為“繼承前人的成就,為後人鋪路”,強調在學術、文化或思想領域承續傳統并開拓未來。其核心含義與“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相近。
出自清代學者陳确的《答沈朗思書》:“夫以程朱之賢,即不表章《大學》,而循循焉惟孔孟之從,必可以守先待後,為一代大儒無疑也。”。文中通過推崇程朱理學,強調對傳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以上解釋綜合了清代文獻及現代權威詞典(如搜狗百科、漢典)的釋義。需注意,個别低權威性來源提到“按順序行動”的解釋(如),但此義項未被主流詞典收錄,建議以高權威性釋義為準。
守先待後這個詞是指在行動上遵循先後次序,先做完前面的事情再去做後面的事情。
守先待後的拆分部首是宀(宀字頭,意為“屋頂”),手部筆畫為9畫。
守先待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先王之道”。在儒家經典《大學》中有一句名言:“先王之道,斯為美矣,守先待後?”意為先王的道路是美好的,能夠守先待後嗎?這句話強調了行動上的先後次序。
守先待後的繁體寫法為守先待後。
在古代,守先待後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我們要按照守先待後的原則來安排工作順序。
2. 在學習上,我們應該先掌握基礎知識,再深入研究。
守憲、守望、守時、守信
循序漸進、有條不紊
逆序、亂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