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驽馬的意思、驽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驽馬的解釋

(1) [inferior horse]∶不能快跑的馬

(2) [jade]∶累垮了的、劣性的或無用的馬

驽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3) [screw]∶筋疲力竭的、衰弱得不能動的或者在其他方面不健康的馬

詳細解釋

劣馬。《周禮·夏官·馬質》:“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史記·淮陰侯列傳》:“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褐氈》:“若最粗而為毯者,則駑馬諸料雜錯而成,非專取料于羊也。” 清 曾國藩 《聖哲畫像記》:“譬若禦駑馬登峻坂,縱橫險阻,而不失其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驽馬”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驽馬(拼音:nú mǎ)指資質較差、能力低下的馬,常被形容為“劣馬”或“蹩腳馬”。其反義詞為“駿馬”“良馬”,強調與優質馬匹的對比。

  2. 文獻出處與用法

    • 最早見于《周禮·夏官·馬質》,将馬分為戎馬(戰馬)、田馬(獵馬)、驽馬(普通馬)三類。
    • 《荀子·勸學》中“驽馬十駕,功在不舍”以驽馬比喻堅持不懈的重要性。
    • 《史記·淮陰侯列傳》提到“骐骥(良馬)之跼躅,不如驽馬之安步”,強調實用性的價值。
  3. 比喻意義
    驽馬常被用來比喻資質平庸或能力不足的人。例如《三國演義》中“驽馬并麒麟,寒鴉配鸾鳳”,暗指才能懸殊的對比。此外,“驽鈍”一詞(如“庶竭驽鈍”)也借驽馬形容人的才能低劣。

  4. 相關成語

    • 驽馬十駕:出自《荀子·勸學》,意為劣馬連續跑十天也能達到良馬一日的路程,比喻勤能補拙。
    • 驽馬鉛刀:形容能力低下卻勉強承擔重任,凸顯自謙或批評之意。
  5. 現代引申
    現代語境中,“驽馬”可用于自謙(如“願效驽馬之勞”),或客觀描述能力不足的人或事物,常見于文學、教育領域,強調後天努力的重要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驽馬

《驽馬》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馬匹體态低劣、行動遲緩的馬駒。

拆分部首和筆畫

《驽馬》的部首是馬(馬部),它由五個筆畫組成。

來源

《驽馬》的來源可追溯到《荀子•儒效》:“污者污所以顯文人之不深也,審可猶驽馬據無城—以喻文才之損也。”這裡的“驽馬”用來比喻沒有城牆依靠的驽馬容易被敵人攻擊,喻指才能不夠高強。

繁體

《驽馬》的繁體字為「駑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驽馬》的寫法為「駑馬」,其結構與現代寫法相同,即「馬」在前,「駑」在後。

例句

1. 他的表演像一匹驽馬,毫無活力。

2. 這支隊伍行進緩慢,好像一群驽馬。

組詞

驽馬飛雄、驽馬戀棧、驽馬十駕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病馬、殘馬、疲馬

反義詞:良駒、良馬、雄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