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常用成藥。用蒼術、藿香、蘇葉、神曲、麥芽、紅茶等制成,主治感冒、食積等症。《恨海》第一回:“幸得帶有 廣東 的午時茶, 白氏 親身和他熱了一碗,吃下去。到了下午,才好些。”
午時茶是一種傳統中成藥,具有祛風解表、化濕和中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兼有食積的病症。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起源
午時茶由清代福建名醫陳修園創制,名稱來源于其獨特的制作時間——農曆五月初五午時(11點至13點)。此時被認為陽氣最盛,藥物與紅茶制成茶餅後,需在此特定時辰完成制作,故得名()。
二、藥物組成
主要成分包括蒼術、藿香、紫蘇葉、羌活、防風、連翹、紅茶等,兼具解表散寒和消食化滞的作用。不同劑型(如顆粒、膠囊)可能添加蔗糖等輔料()。
三、功效與適用症狀
四、用法與注意事項
五、文化意義
民間有“端午到,五毒醒;午時茶,當藥飲”的俗語,體現了其作為節令養生品的傳統地位()。
總結來看,午時茶是兼具藥效與文化特色的經典方劑,特别適合外感風寒合并消化不良的病症。
午時茶是指在午餐時間喝的茶,也可以指一種特定的午後茶點。它是将午時和茶兩個詞組合而成的,其中午時指的是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兩點的時間段,而茶則代表了茶飲。
午時茶的拆分部首是"日"和"艹",其中"日"作為部首表示與時間相關的事物,"艹"部則代表着植物。根據康熙字典,午時茶的總筆畫數為12。
午時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國,人們喜歡在午餐時間後喝上一杯茶,以達到清涼解渴的目的。因此,午時茶成為了午後休閑的一部分,并逐漸成為一種習俗。
午時茶的繁體字為「午時茶」。
在古代漢字中,午時茶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古時以繁體字寫作「午時茶」的寫法較為常見,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
1. 中午吃完飯後,我喜歡和同事們一起品嘗一杯午時茶。
2. 這家茶館以其精緻的午時茶聞名。
午茶、下午茶、茶點、茶館、茶飲等。
午間茶、午後茶、午餐茶。
早茶、晚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