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役的意思、幹役的詳細解釋
幹役的解釋
辦事老練的差役。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卑職遣幹役四人,挨民家搜捕,至今逾限,憲貓不得。”《文明小史》第六回:“ 傅知府 當堂籤派的四名幹役,奉了本府大人之命,領了牌票,出外拿人。”
詞語分解
- 幹的解釋 幹 (⑧幹??乾) ā 觸犯,冒犯,沖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幹系。互不相幹。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
- 役的解釋 役 ì 服兵務,從軍:從役。現役。 戰事:戰役。 服勞力之事:勞役。徭役。 使喚:役使。奴役。 被役使的人:役夫。役徒。仆役。雜役。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幹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1.基本含義
“幹役”指辦事老練的差役,通常用于形容官府中能力突出、經驗豐富的吏員。例如清代文獻中提到的“幹役四人”即指被派遣執行任務的得力下屬。
2.詞源與結構
- “幹”:意為“從事、做事”,強調行動力。
- “役”:指“為他人服務、承擔輔助工作”,體現從屬性質。
二者結合,表示“承擔輔助事務的辦事人員”。
3.曆史用例
該詞多見于清代文獻,例如:
- 袁枚《隨園詩話》中提到派遣“幹役四人”執行搜捕任務。
- 《文明小史》第六回描寫官府指派“四名幹役”外出拿人,體現其執行公務的職能。
4.使用場景
- 古代:特指官府中能力出衆的差役,需兼具經驗與效率。
- 現代延伸:可比喻團隊中勤勉盡責、承擔輔助角色的成員,或家庭中主動分擔事務的人。
5.總結
“幹役”一詞既保留了曆史語境中“得力下屬”的特定含義,也可泛化為對輔助性角色的褒義形容,強調其“老練可靠”的特質。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役這個詞的意思:幹役,是指幹辦差事、做事務的人,常指做雇傭工作的人或為他人服務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幹役的部首是幹,筆畫數為9。
來源:幹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會,那個時候人們通常會雇傭其他人來幫助處理各種事務。
繁體字:幹役(gàn yì)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是以篆書形式書寫的, 幹役在篆書中的寫法較為複雜,難以用文字描述。
例句:他是一名忠誠可靠的幹役,一直以來都為我家務農服務。
組詞:辦役、奉役、服役
近義詞:傭人、雇工、仆人
反義詞:主人、雇主、雇傭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