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風病。 唐 孫思邈 《千金翼方·萬病》:“風熱徹五藏,飲食雜穢,蟲生至多,食人五藏骨髓皮肉筋節,久久壞敗,名曰癩風。” 明 戴元禮 《秘傳證治要訣·中風》:“其有害大風者,古謂之癩風,俗呼為麻風,病之至惡無出於此。”
“癞風”是一個中醫術語,主要用于描述一種嚴重的皮膚疾病,與現代醫學中的麻風病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癞風指麻風病,是一種由麻風杆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影響皮膚、周圍神經和黏膜,導緻皮膚潰爛、肢體畸形等症狀。
該詞最早見于隋代《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進一步描述其病因:“風熱徹五藏,飲食雜穢,蟲生至多,食人五藏骨髓皮肉筋節,久久壞敗,名曰癩風”。
現代醫學證實,癞風即麻風病,具有傳染性,需通過抗生素治療。古代治療曾用雷丸等藥物驅蟲,但現代已不適用。
古代因其症狀可怖,被視為“病之至惡無出於此”(明代《秘傳證治要訣》),患者常受歧視。現代通過醫學進步已能有效控制。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理論或現代醫學治療,可參考《諸病源候論》《四聖心源》等文獻,或查閱權威醫學資料。
癞風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兩個字:“癞”和“風”。
“癞”字的部首是“疒”(疔),總共有12個筆畫。
“風”字的部首是“風”(自風),總共有9個筆畫。
“癞風”一詞來源于古代,用于形容某種疾病。癞風是一種慢性皮膚病,常常出現在頭皮、臉部和四肢等部位,症狀包括紅腫、瘙癢、潰爛等。這個詞語描述了病痛的特征和表現。
癞風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癩風」。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癞風在古代的寫法為「癩風」,其中的“風”字采用了上下結構,上面是“雲”(雲風),用以表示風的形态。
他患有癞風已經很多年了,一直找不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組詞:癞風病、癞風患者、癞風醫治、癞風藥
近義詞:癬風、虎癬
反義詞:健康、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