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共德的意思、共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共德的解釋

大德。共,通“ 洪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臣聞之:‘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納諸大惡,無乃不可乎?” 楊伯峻 注:“共讀為洪,大也。舊讀共為恭,不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共德”是由“共”與“德”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1. 字義解析

    • “共”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同也”,表示共同、一緻;《漢語大詞典》引申為“共享、協同”。
    • “德”本義為“升也”,後演化為道德、品行的代稱,《論語·顔淵》中強調“君子之德風”,指内在修養與社會規範。
    • 合言之,“共德”指群體共同遵循的道德準則或價值觀,強調道德實踐的統一性。
  2. 文獻用例

    該詞雖未見于主流古籍,但可從類似表述推斷其語境意義。例如《尚書·泰誓》中“同心同德”描述周武王與臣民思想一緻,可視為“共德”的曆史雛形。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領域,如哲學研究中的“社會共德”,指代跨文化倫理共識。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共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詞義
    “共德”指大德,其中“共”通假為“洪”,意為“大”。這一解釋源自《左傳》的經典注釋,強調“共”在此處并非“共同”或“恭敬”,而是“洪大”之意。

  2. 文獻出處與引文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納諸大惡,無乃不可乎?”。楊伯峻在注解中明确指出:“共讀為洪,大也”,糾正了舊注将“共”誤讀為“恭”的觀點。

  3. 字義分解

    • 共:此處為通假字,同“洪”,表“宏大、重大”。
    • 德:指德行、品德,與“惡”相對,強調道德層面的高尚。
  4. 語境與用法
    在原文中,“共德”用于勸谏君主應繼承先君的大德,反對奢侈行為,體現了古代對節儉與德行的重視。

  5. 相關擴展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文言文解析,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左傳》相關背景或楊伯峻的注釋細節,可參考權威古籍注解或語言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謗黩半衰期霸世玻璃鋼不共戴天沖冠怒發遄征當匹擔肩胛放式方丈字飛産飛航賦形劑洸洸管國龜旐果餡兒橫下心洪家黃松松回曆賤骨奸擄燒殺兼示教誘境物赍貣菌托遼川利民李詩謝賦論處廬山真面目毛頭毛腦默台披曆谸谸傾家敗産秋省确切取擇榮遇散水涉兒麝牋蜃竈贖當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搜牢天懷調價投手土周菵露文化人問學圬墁翔翺閑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