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弄粧 ”。妝飾,打扮。 唐 溫庭筠 《菩薩蠻》詞:“懶起畫蛾眉,弄粧梳洗遲。” 宋 張先 《天仙子·觀舞》詞:“十歲手如芽子筍,固愛弄妝偷傅粉。” 宋 尤袤 《德翁有詩再用前韻》:“隴上已驚傳信晚,樽前隻想弄粧遲。”
見“ 弄妝 ”。
“弄妝”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òng zhuāng,主要含義是妝飾、打扮,尤其指女性精心修飾容貌的過程。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析該詞:
字面含義
源自古代女子梳妝的繁瑣步驟,特指細緻地化妝或整理儀容,如唐代溫庭筠《菩薩蠻》中“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描繪了女子晨起梳妝的場景。
比喻延伸
該詞也可比喻注重表面修飾或虛飾外觀的行為。例如,形容某人做事隻追求形式而不重實質,類似“做表面文章”。
不同語境下需區分其褒貶色彩,文學作品中多含婉約美感,而比喻義則偏向貶義。如需更多詩詞用例或權威解釋,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弄妝》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精心打扮化妝”。通常用來形容人将化妝品或裝飾品運用到自己的面部或身體,以達到更加美觀的狀态。
《弄妝》的部首是“弓”和“女”,部首“弓”通常出現在與弓有關的漢字中,代表了相關的意義。而“女”則表示與女性相關的事物。該詞語的筆畫數為11畫。
《弄妝》一詞于現代漢語中被廣泛使用,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該詞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詩歌和文學作品中。
《弄妝》的繁體字為「弄妝」。繁體字是在簡化字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漢字書寫形式,主要使用于中國台灣、香港和澳門等地區。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以《弄妝》為例,其古時候漢字寫法為「弄妝」,并且字體形狀與現代漢字略有差異。
1. 小明每天早晨都會花費半小時時間弄妝才出門。
2. 女孩們聚在一起,一起弄妝,準備參加晚宴。
1. 粉飾:用粉飾品裝飾自己的容貌。
2. 扮靓:打扮得漂亮、美麗。
3. 化裝:用化妝品來改變自己的容貌。
不狀:不化妝,保持自然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