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來何暮的意思、來何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來何暮的解釋

本為 東漢 蜀郡 百姓對太守 廉範 的頌辭,後用為贊揚地方官德政之典。 唐 韓愈 《題合江亭寄刺使鄒君》詩:“老郎來何暮,高唱久乃和。”詳“ 來暮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來何暮”是源自古代漢語的典故性表達,其核心含義為“為何來得這樣遲”,常用于表達對他人遲到的疑問或感歎,亦隱含着對賢者未能及時效力的惋惜。該詞出自《後漢書·廉範傳》,記載東漢蜀郡百姓歌頌太守廉範德政時所作《五袴歌》:“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原指百姓對廉範到任太晚的遺憾,後演化為對德政或賢者的期待。

從構詞角度分析:

  1. “來”:動詞,表示“到來”或“出現”,《說文解字》釋為“周所受瑞麥來麰也”,引申為“至也”。
  2. “何”:疑問代詞,表“為什麼”或“怎麼”,《廣韻》注為“辭也,曷也”。
  3. “暮”:本義指日落時分,《玉篇》解作“日晚也”,後引申為時間上的“遲晚”或人生階段的“晚年”。

在古典文獻中,“來何暮”多用于褒揚官員政績或寄托民衆對清廉政治的向往。例如唐代詩人盧照鄰《中和樂九章·總歌第九》化用此典:“廉叔度,來何暮,火不侵,光臨戶。”現代語境中,該詞可活用為對事件延遲的诘問,或作為典故增強文言的厚重感。

網絡擴展解釋

“來何暮”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語,主要用于稱頌地方官員的德政。其詳細解釋如下:

典故來源

該詞出自《後漢書·廉範傳》。東漢時期,蜀郡太守廉範廢除了當地禁止百姓夜間點燈勞作的舊制,民衆感念其德政,創作《五绔歌》贊頌:“廉叔度(廉範字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其中“來何暮”意為“為何來得這樣遲”,以反語表達對廉範施行善政的期盼與歡迎。

詞義解析

  1. 字面含義
    “暮”指時間晚,原句通過反問“為何來得這樣遲”,暗含百姓對賢能官員的渴求。

  2. 引申意義
    後演變為對地方官治理有方的贊譽之辭,體現三個核心内涵:

    • 廢除弊政:如廉範取消不合時宜的禁火令;
    • 民生改善:政策使民衆生活更便利(如夜間可勞作);
    • 民心所向:百姓以歌謠傳頌,成為德政的象征符號。

文學化用

唐代韓愈在《題合江亭寄刺使鄒君》中寫道:“老郎來何暮,高唱久乃和”,借典故贊譽鄒姓刺史的政績,可見此典已成為古代文人褒揚良吏的常用語。

“來何暮”通過曆史事件凝練為文化符號,既是對特定曆史人物的紀念,也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父母官”應體察民情、革除陳規的治理理想。

别人正在浏覽...

避影斂迹承露辰衡湁潗充牣抽陀螺大品登頓點鐵成金定甯丁奚對稱與非對稱恩威仿刻鳳尾草覆函凫鶴從方黼文浮豔孤妾滑軌華绮護封會蕞火玉假扮夾被窩監紀交心蛣蜋皮笄丱居國巨響課戶枯萁拉賬斂息矑老馬鼈忙遽美譚餒腹捏訣卻顧驅剪宂渎柔綠三元客書廚說懷庶兄弟榫卯泰蔟胎子貪虐貪着天除錪錪兀立相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