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棉布等織物的殘縷。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二折:“我身穿着百衲袍,腰纏着碌簌縧。”
“碌簌”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不同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形容忙碌狀态
讀音為lù sù,是形容詞性成語,由“碌”(忙碌)和“簌”(匆忙行動)組合而成,形容人匆忙、忙碌的樣子。
二、指織物殘縷
讀音相同,但含義不同,特指絲綢、棉布等織物的殘餘絲縷。
注意:兩種含義來源不同,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日常交流中多取第一種“忙碌”之意,而第二種屬于古漢語遺存。
碌簌(lừ s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匆忙、忙碌的樣子。
碌簌由兩個部首構成,碌的部首是石,簌的部首是竹。碌一共有9劃,簌有19劃。
《碌簌》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山海經·海内北經》一篇,描述了大魚頭等魚在水中遊動的姿态。後來,人們将其引申為形容人匆匆忙碌的樣子。
在繁體字中,碌簌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碌的寫法較為繁瑣,常見的寫法有「塞」、「六口」、「石口」等。簌的古代寫法有「良」「竹啟」等。
1. 他整天忙碌地工作,生活一直處于碌簌的狀态。
2. 忙碌的人們匆匆忙忙地穿梭在街頭巷尾,形成了一派碌簌的景象。
繁碌、碌碌無為、簌簌有聲。
忙碌、忙忙碌碌、繁忙。
閑適、悠閑、甯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