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弄粧 ”。妆饰,打扮。 唐 温庭筠 《菩萨蛮》词:“懒起画蛾眉,弄粧梳洗迟。” 宋 张先 《天仙子·观舞》词:“十岁手如芽子笋,固爱弄妆偷傅粉。” 宋 尤袤 《德翁有诗再用前韵》:“陇上已惊传信晚,樽前只想弄粧迟。”
见“ 弄妆 ”。
“弄妆”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nòng zhuāng,主要含义是妆饰、打扮,尤其指女性精心修饰容貌的过程。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析该词:
字面含义
源自古代女子梳妆的繁琐步骤,特指细致地化妆或整理仪容,如唐代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描绘了女子晨起梳妆的场景。
比喻延伸
该词也可比喻注重表面修饰或虚饰外观的行为。例如,形容某人做事只追求形式而不重实质,类似“做表面文章”。
不同语境下需区分其褒贬色彩,文学作品中多含婉约美感,而比喻义则偏向贬义。如需更多诗词用例或权威解释,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等来源。
《弄妆》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精心打扮化妆”。通常用来形容人将化妆品或装饰品运用到自己的面部或身体,以达到更加美观的状态。
《弄妆》的部首是“弓”和“女”,部首“弓”通常出现在与弓有关的汉字中,代表了相关的意义。而“女”则表示与女性相关的事物。该词语的笔画数为11画。
《弄妆》一词于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来源于古代汉字演变而来。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该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弄妆》的繁体字为「弄妝」。繁体字是在简化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汉字书写形式,主要使用于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和现代有所不同。以《弄妆》为例,其古时候汉字写法为「弄妝」,并且字体形状与现代汉字略有差异。
1. 小明每天早晨都会花费半小时时间弄妆才出门。
2. 女孩们聚在一起,一起弄妆,准备参加晚宴。
1. 粉饰:用粉饰品装饰自己的容貌。
2. 扮靓:打扮得漂亮、美丽。
3. 化装:用化妆品来改变自己的容貌。
不状:不化妆,保持自然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