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芭蕉葉代紙作書。 宋 黃庭堅 《戲答史應之》詩之三:“更展芭蕉看學書。” 任淵 注引 周越 《法書苑》:“ 陸羽 作《懷素傳》曰:貧無紙可書,常於故裡種芭蕉萬餘,以供揮灑。” ********* 《三月十八夜寄木津老師》詩:“明朝欲待遊仙去,自草蕉書約老僧。”
“蕉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綜合分析:
基本定義
指古代文人用芭蕉葉代替紙張進行書寫的行為。這一用法多見于詩詞典故,例如宋代黃庭堅在《戲答史應之》詩中提到“更展芭蕉看學書”,注解引用了陸羽《懷素傳》的記載:唐代書法家懷素因家貧無紙,曾種植大量芭蕉,取葉練字。
文化背景
該用法常與文人清貧治學的形象關聯,體現古代書寫材料的多樣性。近代作家郁達夫在《三月十八夜寄木津老師》中也借“自草蕉書”表達雅趣。
部分資料(如)提出“蕉書”指竹簡制成的書籍,并稱由南朝蕭統發明。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辭書,且“蕉”字在《說文解字》中本義為“生麻”,竹簡通常稱“簡”而非“蕉”,因此可能為現代誤傳。
《蕉書》是指中國古代著名的兵書之一,其是由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子所寫的,是一部介紹兵法、戰術和軍事策略的經典著作。
《蕉書》這個詞的部首是艹,總共包含了16個筆畫。
《蕉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的中國戰國時期。它是孫子所著的兵書,全書共13篇,以兵法為基礎,提出了很多關于軍事戰略和戰術的原則。
《蕉書》的繁體寫法是「蕉書」。
在古時候,《蕉書》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一些差異。其中「蕉」字在古代寫作「茭」,而「書」字則寫作「書」。
1. 學習《蕉書》,可以提高我們的軍事素養。
2. 他引用了《蕉書》中的一句話來闡述他的觀點。
《蕉書》的組詞有:蕉葉、蕉葉扇、蕉草等。
《蕉書》的近義詞有:軍書、兵書、戰書等。
《蕉書》的反義詞沒有一個明确的對應詞語,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