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評;鑒定。《漢書·揚雄傳下》:“爰及名将尊卑之條,稱述品藻。” 顔師古 注:“品藻者,定其差品及文質。”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上》:“如 班 氏之《古今人表》者,唯以品藻賢愚,激揚善惡為務爾。” 宋 梅堯臣 《次答黃介夫七十韻》:“好論古今詩,品藻笑 鐘嶸 。” 章炳麟 《論式》:“人自以為 楊鎦 ,家相譽以 潘 陸 。何品藻之容易乎?”
品藻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概念,指對人物、作品或事物的品評與鑒定。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漢書·揚雄傳》記載班固評價揚雄作品時言“雄之自序雲爾,品藻如左”,意指對文學成就的分級評述。從詞源學角度分析,“品”字本義為區分等級,《說文解字》釋作“衆庶也”,後引申為鑒别;“藻”原指水草紋飾,《爾雅》訓為“華采”,轉義為修飾性言辭,合稱即指通過華美言辭進行等級評定。
在傳統文論體系中,品藻包含三個維度:
該術語在當代語言運用中仍具生命力,《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評論(人物、作品等)并鑒定其優劣”,保持着從漢代延續至今的核心語義。需要注意的是,品藻不同于普通評價,特指在專業體系内進行的系統性價值判斷,這使其成為連接古典文論與現代批評理論的關鍵術語。
“品藻”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對人物德行、才能等進行鑒别和評論,帶有等級劃分或文質評價的意味。例如《漢書》提到“稱述品藻”,即通過品評人物來區分其高下。
曆史用法
古代文獻中常用于描述對曆史人物或文學作品的評價,如《南齊書》中“品藻人才”即指對人才的分類評述。唐代劉知幾的《史通》也提到“品藻賢愚”,強調對善惡的評判。
現代延伸
可泛指對事物的評論,如“品藻古今”指對曆史與現實的批判性分析。
指一種浮萍科植物,學名Lemna trisulca,主要特征包括:
該詞需結合語境理解:在人文領域側重“評價”,如“重品藻”指重視人物品評;在植物學中則特指一種水生植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植物學資料。
拔叢出類邊堠便做道筆倦長機疊燮兌禽負挾貴爵歸宿骨侖駭目函答豪管哀弦華寵黃蓍互易堅久饑困禁從敬辭燼萌開談斂揫遼海鶴禮教橉木俪巧隆器麓林明知民業密谂抹油嘴惱恨儜拙骈雜千切巧妙絕倫氣脈清洌砌磚祛累喪師辱國盛年聖水拾栌施嫱受任舒爽泰岱天象偷營劫寨徒勞往返土鴨顯休小觽錫镴細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