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不转睛。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苏门山 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説。 阮籍 往观。见其人,拥厀巖侧, 籍 登岭就之,箕踞相对。 籍 商略终古,上陈 黄 农 玄寂之道,下考 三代 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復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村人 骆都 小时到此室边採蜜,见一仙人坐石牀上,见 都 ,凝瞩不转。” 苏曼殊 《非梦记》:“女突见生,即起立欲避,生凝瞩不转。”
“凝瞩不转”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析:
一、读音与结构
二、基本含义 形容目光高度集中,不因外界干扰而转移,常用于描述专注、全神贯注的状态。例如:
三、延伸解析
字义分解:
使用场景:
四、出处与权威性 最早可追溯至南朝宋·刘义庆的文学作品,例句如:“女突见生,即起立欲避,生凝瞩不转”()。现代词典(如汉典、查字典等)均收录该成语,标注为一般常用成语,多用于书面表达()。
提示:若需例句或更早古籍出处,可参考《世说新语》相关研究文献。
凝瞩不转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目光专注、一动不动。凝瞩指的是眼睛凝视的动作,不转则表示其凝视的目标一动不动。这个词含有凝神专注的意思,形容人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不分心的状态。
凝这个字由冫(冰部)和人(人部)组成,冰部表示与冰有关,人部表示与人有关,暗示了聚集在一起的人像冰块一样冷静地凝视着某个目标。
瞩这个字由目(目部)和柱(木部)组成,目部表示与眼睛有关,木部表示与树木有关,形象地描绘了目光像树干一样稳定地盯着某个目标。
凝瞩不转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玉台新咏》一诗中,该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成语繁体为「凝矚不轉」。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凝瞩不转中的凝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冫人」;瞩字在篆书中,写作「⿰目主」。
他在台上凝瞩不转地观察着观众的反应。
她凝瞩不转地看着远方的山峰,仿佛陷入了沉思。
凝视、凝望、瞩目、瞪眼、专注、一动不动。
凝视、盯着、注视、聚精会神。
漫不经心、四处张望、分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