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絶的意思、凝絶的詳細解釋
凝絶的解釋
1.停止;中斷。
詞語分解
- 凝的解釋 凝 í 氣體變為液體或液體變為固體:凝結。凝固。凝凍。凝集。凝脂。凝滞。 聚集,集中:凝聚。凝重(恘 )。凝神(聚精會神)。凝思。凝眸。凝睇(注視)。凝練。 筆畫數:; 部首:冫; 筆順編號:
- 絶的解釋 絶 é 見“絕”。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凝絶"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含義可以從字義和語境兩方面理解:
-
本義與核心含義:
- 凝: 本義指液體遇冷凝結成固體(如結冰),引申為聚集、集中、停滞、固定不動。在形容聲音或情感時,可指凝結、滞澀、不通暢。
- 絶: 是“絕”的異體字,本義指絲線斷開,引申為斷絕、停止、消失、窮盡、極緻的。
- 凝絶: 二字結合,核心含義是指某種狀态(常指聲音、水流或情感)因凝結、滞澀而達到一種近乎斷絕、停止或極緻沉寂的狀态。它描述的是一種由凝滞導緻的停頓或中斷,常帶有一種因受阻而無法延續的意境。
-
經典語境與引申義(文學意象):
-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冰泉冷澀弦凝絶,凝絶不通聲暫歇。” 這裡的“凝絶”用來形容琵琶聲。
- 具體解讀: 琴弦的彈奏聲(如同冰下的泉水)變得寒冷而滞澀,凝結滞澀到了極點(凝絶),以緻于聲音暫時中斷(不通聲暫歇)。它生動地描繪了音樂旋律因情感投入或技巧控制而出現的極度滞澀、哽咽,最終導緻聲音驟然停頓的效果。這種停頓并非完全的終止,而是蘊含着強烈的情感張力,為後續的“無聲勝有聲”和“銀瓶乍破水漿迸”的爆發做鋪墊。
- 因此,在文學作品中,“凝絶”常用來:
- 形容樂聲、歌聲因情感激動(如悲傷、哽咽)或外部原因(如寒冷)而滞澀、哽咽、中斷。
- 形容水流因寒冷而凍結、斷流。
- 引申形容情感(如愁思、悲情)郁結、凝聚到極點,仿佛要斷絕或令人窒息的狀态。
- 形容某種狀态凝固、停滞在極緻或臨界點。
-
總結釋義:
“凝絶”意指(聲音、水流、情感等)因凝結、滞澀而達到近乎斷絕、停止或極緻沉寂的狀态。它強調的是一種由“凝”導緻的“絕”(中斷、極緻)的動态過程或結果狀态,帶有強烈的畫面感和情感色彩,尤其在描繪音樂或情感的微妙變化時。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該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對“凝絶”一詞有收錄和解釋,通常會引用《琵琶行》作為書證。其釋義會明确指向“凝結滞澀以至斷絕”的核心含義。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這部詞典側重古代文獻中的詞彙,對“凝絶”的解釋會結合其在古典詩詞(尤其是《琵琶行》)中的具體用法,闡明其“聲音凝滞不通”或“情感郁結”的意象。
- 《白居易集》(或《全唐詩》): 白居易《琵琶行》中“冰泉冷澀弦凝絶”是“凝絶”一詞最經典、最具影響力的用例,是理解該詞文學意蘊的關鍵文本。
- 權威古詩文注釋或鑒賞辭典: 如《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等,在對《琵琶行》的賞析中,會對“凝絶”一詞的意境和修辭效果進行深入解讀,強調其描繪音樂與情感瞬間凝固、中斷的藝術效果。
網絡擴展解釋
“凝絶”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基本含義
作為成語時,“凝絶”表示思想或情感高度集中,達到極緻的狀态。其中“凝”指凝聚、集中,“絶”指極限,整體形容精神或情緒的凝結升華,如創作靈感或情感迸發的瞬間。
二、具體用法
在文學作品(如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凝絶”常描述事物中斷或停滞的狀态。例如:“冰泉冷澀弦凝絶”指琴弦因寒冷而凝結不動,樂聲暫時停歇,此處強調物理狀态的靜止與聲音的中斷。
三、語境差異
- 抽象層面:指情感、思緒的極緻凝聚(成語用法)。
- 具象層面:可表示水流、聲音等自然現象的停止或中斷(多見于古詩文)。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安貞百能百巧邊垠斃踣賓職誠厚赤條條吃辛吃苦出擊出于意外帶砺山河搭拉密導向對不過法皇發傻法師伏詞甘酸根索公典溝境過程蝈氏攪棒基礎理論犄角鈞谕橘葉空穴來鳳括春令政美夢秘逸目綱吽牙拍攝盤駁辟卦凄亮熱地上蚰蜒熱加工捎漆麝臍香始而失刑事驗守恒熟面孔順止豎旗杆書頁踏局特立獨行童試通訊網五天無像無憂樹下場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