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斃踣的意思、斃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斃踣的解釋

猶倒斃。 唐 韓愈 《論天旱人饑狀》:“寒餒道塗,斃踣溝壑。” 宋 蘇轼 《論邊将隱匿敗亡憲司體量不實劄子》:“馬之饑瘦勞苦,則有斃踣,奔逸之憂;民之困窮無聊,則有溝壑、盜賊之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斃踣”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bì bó(注意:部分來源誤标為“bì méng”,但權威詞典均以“bó”為正确讀音)。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人或動物倒地死亡,尤其強調突然、意外的死亡狀态。例如因饑寒、傷病、暴力等直接倒地身亡的場景。


詞源與結構

  1. 單字解析

    • 斃(斃):本義為“仆倒”,後引申為死亡(含貶義,多指非正常死亡)。如《左傳》中“多行不義必自斃”。
    • 踣:意為“跌倒”,如《說文解字》注“頓仆也”。二字組合後,強化“倒地而亡”的意象。
  2. 結構特點
    屬于聯合式合成詞,通過動作(仆倒)與結果(死亡)的疊加表意。


使用場景

  1. 古文引用
    多用于描述災荒、戰亂等悲慘境況,如唐代韓愈《論天旱人饑狀》:“寒餒道塗,斃踣溝壑”。
  2.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屬書面語或文學化表達,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成語解析。

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例句或字源演變,可參考《左傳》《說文解字》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斃踣》的意思

《斃踣》是一個漢語詞語,它指的是因行動受阻而無法前進的狀态。具體來說,當一個人或一件事遭遇到困難、挫折或失敗,導緻無法繼續進行時,就可以使用這個詞來表達。

拆分部首和筆畫

《斃踣》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斃”字的部首是“毛”,共有五畫;“踣”字的部首是“止”,共有十九畫。

來源和繁體

《斃踣》來源于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形式是「斃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斃踣」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斃」字在《康熙字典》中被寫作「斃」,而「踣」字被寫作「搒」。

例句

1. 他因為連續受挫而在事業上斃踣了。

2. 這個計劃因為資金問題而斃踣了。

3. 我們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氣餒,要堅持努力,不讓夢想斃踣。

4. 即便面臨困難,我們也不能輕易放棄,要勇敢面對,不讓前進的腳步斃踣。

組詞

脫斃、斃傷、斃命、斃傷

近義詞

困境、僵局、陷阱、泥潭

反義詞

成功、順利、前行、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