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砺山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與曆史出處如下:
該成語源自《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為:“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砺,國以永甯,爰及苗裔。’”
比喻時間久遠,即使經曆重大動蕩,誓言或決心也永不改變。常用于形容對國家、盟約的忠誠與堅定。
劉斯奮在《白門柳·秋露危城》中寫道:“列爵分土、帶砺山河”,展現對功勳的極高褒獎。其繁體寫法為“帶礪山河”,拼音為dài lì shān hé。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史記》原文或相關文學解析。
《帶砺山河》是一個詩意的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件事物具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能夠克服困難并取得成功。
《帶砺山河》這個詞的部首是“帀”和“石”,總共有15個筆畫。
《帶砺山河》最早出自于唐代詩人杜甫的《戰城南》一詩,其中寫到:“明朝故國今何在?破碎靈魂帶砺山。”後來這句詩逐漸演變為成語。
《帶砺山河》的繁體字為「帶礪山河」。
在古代漢字中,帶字有時會寫作「帶」,砺字也有時會寫作「礪」。山和河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他的意志堅定,不怕困難和挫折,真是個帶砺山河的人。
組詞:砺志、堅毅、頑強
近義詞:鐵杵成針、洗禮、磨練
反義詞:嬌氣、優柔寡斷、軟弱無力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用同樣的方式幫助你。【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