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先遁逃。 唐 韓愈 《<張中丞傳>後叙》:“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
“逆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張中丞傳〉後叙》:
“當二公之初守也,甯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
(釋義:兩位将領最初守城時,怎能預料到最終無人救援而提前棄城逃跑?若連這裡都守不住,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何用?)
此句通過反問強調“逆遁”的消極性,認為提前逃跑無法解決問題。
結構特點:
兩字均為半包圍結構,屬于古漢語中的動詞性短語,多用于描述軍事或道德層面的逃避行為。
近反義詞: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
“逆遁”強調“提前逃避”的行為,隱含對責任或危機的消極态度。其核心語義在曆代文獻中保持一緻,韓愈的引用更賦予其批判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張中丞傳》相關研究或古漢語詞典。
《逆遁》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逆向而逃遁”或“逆流而上逃走”,表示逆着正常方向行動或逆向離開的意思。
《逆遁》的拆分部首是辶(辵)和辶(辵),屬于辶、辵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逆遁》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是由“逆”和“遁”兩個字組成的。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逆遯”。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所以《逆遁》的古代寫法也有所不同。一個常見的古代寫法是“逆遯”,在此寫法中,“遯”用作“遁”的古代寫法。
1. 他在困境中選擇了逆遁,離開了這個城市。
2. 這位運動員以逆遁的速度沖過終點線,赢得了比賽的勝利。
逆向、逆境、逆流、逆時、逃遁、逃竄、逃離等。
逆行、逆向、逆流、逆境等。
順遁、順行、順境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