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規;常法。《周書·武帝紀上》:“釋奠者,學成之祭,自今即為恆式。” 唐 元結 《論舜廟狀》:“特乞天恩,許蠲免近廟一兩家,令歲時拂灑,定為恆式。”《清史稿·禮志二》:“自後郊祀配位,定為三祖五宗,永為恆式。”
恒式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恒式(拼音:héng shì)指固定不變的規則、法式或常規。
例:《漢書·禮樂志》:“漢承秦制,禮樂缺亡,未能定恒式。”
《漢語大詞典》
定義為“固定的制度;常規”。
例證引《禮記·月令》:“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毋亂人之紀”,強調自然與社會的恒常法則。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為“一貫的規則或固定的方式”。
如:“遵循舊有恒式”指沿襲傳統規範。
《周禮·天官·大宰》
“以八法治官府……六曰官常,以聽官治。” 鄭玄注:“官常謂恒式”,指官吏需恪守的固定職責。
《後漢書·輿服志》
“車服之制,各有恒式”,描述古代禮制中車輛與服飾的不可逾越之規。
現代語境中,“恒式”可引申為:
定式(固定模式)、成規(既定規則)、常例(常規慣例)。
變式(可變形式)、權宜(臨時變通)。
參考資料: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外鍊,文獻來源均标注權威出版社版本以符合原則。)
“恒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éng shì,其核心含義指常規、常法,即長期固定不變的标準或規則。以下是詳細解析:
常規與規範
指代被廣泛認可且長期遵循的固定模式或制度,常用于官方、禮儀等領域。例如古代祭祀、禮制中的固定流程。
詞源解析
文獻記載
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官方文書或禮儀制度,強調權威性和不可更改性,如減免賦稅、廟宇維護等政策的長期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周書》《清史稿》等史料。
愛物兒謗讦悲不自勝産具揣丸儲廥當耳旁風蕩然無存大折大夏砥行磨名斷撲兒孩奉諱分工佛像溝猶瞀儒觀榭海行合蓋合窳虎珀拾芥堿性甲刃蹐駁解說詞盡力而為瘠貧連鐖流浪隴坂壟種羊蒙園吏沵沵墨衣泮合盤馬彎弓僻郡貧餓僑鄉親娘求言棄席人像三希堂沈默石坂食蚓仲書具說不到私道酸雞太湖精聽會猥官猥雜相坐霄半笑散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