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規;常法。《周書·武帝紀上》:“釋奠者,學成之祭,自今即為恆式。” 唐 元結 《論舜廟狀》:“特乞天恩,許蠲免近廟一兩家,令歲時拂灑,定為恆式。”《清史稿·禮志二》:“自後郊祀配位,定為三祖五宗,永為恆式。”
“恒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éng shì,其核心含義指常規、常法,即長期固定不變的标準或規則。以下是詳細解析:
常規與規範
指代被廣泛認可且長期遵循的固定模式或制度,常用于官方、禮儀等領域。例如古代祭祀、禮制中的固定流程。
詞源解析
文獻記載
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官方文書或禮儀制度,強調權威性和不可更改性,如減免賦稅、廟宇維護等政策的長期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周書》《清史稿》等史料。
《恒式》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表示一種永恒不變的風格、方式或模式。
拆分《恒式》的部首是心,部首的意義是“心思”;離心思最遠的偏旁部首是亻,也叫做“人”。
《恒式》總共有9畫,其中“恒”字是4畫,而“式”字則是5畫。
《恒式》這個詞語是從漢語中創造出來的,它的原始含義是指一種不斷重複的模式。在漢字的繁體寫法中,恒式分别寫作「恆」和「式」。
在古代漢字中,恒的寫法是「恆」,而式的寫法是「式/釋」。雖然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但它們的意義和詞法規則基本保持不變。
1. 他的藝術風格一直都保持着恒式,深受觀衆的喜愛。
2. 這個品牌一直堅持恒式的設計理念,在市場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常見的與《恒式》相關的組詞有:
1. 恒定(héng dìng)
2. 恒久(héng jiǔ)
3. 恒心(héng xīn)
4. 格式(gé shì)
5. 方式(fāng shì)
與《恒式》近義的詞語有:
1. 恒常(héng cháng)
2. 長久(cháng jiǔ)
3. 永遠(yǒng yuǎn)
相反的,與《恒式》反義的詞語有:
1. 變化(biàn huà)
2. 多樣(duō yàng)
3. 隨意(suí yì)
總之,《恒式》代表着一種永恒不變的風格、方式或模式,它在藝術、設計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