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靈鞉的意思、靈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靈鞉的解釋

即靈鼗。《宋書·樂志一》:“以桴擊之曰鼓,以手搖之曰鞉。鼓及鞉之八面者曰雷鼓、雷鞉。六面者曰靈鼓、靈鞉。四面者曰路鼓、路鞉。”參見“ 靈鼗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靈鞉(líng táo)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代古代祭祀或儀式中使用的一種小型鼓類樂器,具有神聖性與禮儀功能。以下從權威詞典與文獻角度分層解析:


一、字義溯源與構詞解析

  1. “靈”

    本義為“神靈”或“超自然之力”,引申為“神聖”“通神”。《說文解字》釋:“靈,巫也,以玉事神。” 在“靈鞉”中強調該樂器的宗教屬性,象征與神明溝通的媒介。

  2. “鞉”

    同“鼗”(táo),指帶柄的小鼓,兩側綴有耳槌,搖動時自擊發聲。《周禮·春官》載:“小師掌教鼓、鼗、柷、敔”,鄭玄注:“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旁耳還自擊。”

    構詞邏輯:“靈”修飾“鞉”,凸顯此鼓非普通樂器,而是專用于祭祀通神的禮器。


二、典籍中的使用場景

  1. 祭祀儀式

    漢代典籍《白虎通義·禮樂》記載:“靈鞉之聲,所以感天地、通祖考”,表明其用于宗廟祭祀,通過鼓聲傳遞虔誠。

  2. 宮廷雅樂

    《舊唐書·音樂志》将“靈鞉”列為“雅樂部”樂器,與編鐘、玉磬并用,體現國家典禮的莊重性。


三、文化象征與功能


四、現代語義與演變

現代漢語中,“靈鞉”因禮樂制度消亡而罕用,僅存于古籍研究與專業文獻。其内涵可歸納為:

古代祭祀活動中具有神聖屬性的小型搖鼓,是禮樂文化中溝通人神的儀式性樂器。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班固《白虎通義》(中華書局輯本)
  4. 《舊唐書·音樂志》(中華書局校勘本)

網絡擴展解釋

“靈鞉”是古代一種禮儀樂器,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定義
靈鞉(líng táo)指六面的手搖小鼓,屬于古代祭祀或禮儀活動中使用的打擊樂器,常與靈鼓配合使用。其名稱中的“靈”可能與祭祀神靈的功能相關,“鞉”是“鼗”的異體字,特指搖鼓。

文獻依據

  1. 形制與分類
    《宋書·樂志一》記載:“以桴擊之曰鼓,以手搖之曰鞉……六面者曰靈鼓、靈鞉。”說明靈鞉需用手搖動,且六面形制區别于四面的路鼓、八面的雷鼓。

  2. 用途與象征
    《周禮·春官·大司樂》提到“靈鼓、靈鼗”,鄭玄注疏強調其用于祭祀場合,可能具有溝通神靈的象征意義。

擴展說明

建議結合《周禮》《宋書》等古籍原文進一步考證具體使用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奧林匹克運動會半當腰鮑家姑徧觀布達佩斯不解衣殘缺不全春中隄山兜裹頓廢鵝觀草反往附服甘果官簿黑鄧鄧黃狖鹄亭敬信禁膳矜僞疽囊苦調狼井樂此不疲良緣靈查柳戶花門路陌率初罵嗔明德門命介銘心目測牧豎目挑心招拟疏鷗夢批頭牽慮切脈七魄囚奴七政屈佐肉鳍傷苦省役薄賦市刑釋尤失箸收殓水枕恸哭頭羊秃秋王鸠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