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十二律之一。《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姑洗。”《史記·律書》:“三月也,律中姑洗。”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音律》:“南呂為羽,姑洗為角。”參見“ 十二律 ”。
(2).指農曆三月。 漢 班固 《白6*虎通·五行》:“三月謂之姑洗何?姑者故也,洗者鮮也,言萬物皆去故就其新,莫不鮮明也。” 唐 杜審 言《南海亂石山作》詩:“昔去景風涉,今來姑洗至。”
(3).鐘名。《左傳·定公四年》“分 康叔 以大路……大呂” 唐 孔穎達 疏:“ 周 鑄無射, 魯 鑄林鐘,皆以律名名鐘。知此大呂、姑洗,皆鐘名也。其聲與此律相應,故以律名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姑洗漢語 快速查詢。
姑洗是中國古代樂律體系“十二律”中的第五律,其名稱源于傳統文化中的音律與曆法對應關系。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姑洗”一詞中,“姑”為姑且、暫且之義,“洗”通“灑”,取滌除舊氣、萬物初生之意,合指春季三月時令對應的音律。
在《周禮·春官·大司樂》中記載:“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磬》,以祀四望。”這顯示姑洗作為雅樂核心音階,主要用于祭祀儀式。東漢班固《白虎通義·禮樂》進一步說明:“姑洗者,姑故也,洗濯也,言陽氣養生,洗濯故舊。”其命名邏輯體現了陰陽五行思想中春生之氣的意象。
從音律學角度,《史記·律書》采用“三分損益法”推演十二律時,明确記載姑洗律管長七寸四分三分一,對應現代音階的E音。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則通過“琴瑟調弦法”驗證了姑洗與仲呂的旋宮轉調關系,證實其在中國傳統音樂體系中的承轉作用。
“姑洗”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涉及音律、曆法和器物命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姑洗是中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中的第五律,屬于陽律(六律之一)。十二律是古代用三分損益法劃分音階的體系,用于規範樂器的音高标準。例如,《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乃奏姑洗”,說明其在禮樂中的實際應用。
漢代班固在《白虎通·五行》中解釋:“姑者故也,洗者鮮也,言萬物皆去故就其新”,因此“姑洗”被用來代指農曆三月,象征萬物煥新。唐代杜審言的詩句“今來姑洗至”也印證了這一用法。
古代曾有以“姑洗”命名的鐘,可能與音律相關,但具體記載較少,僅在部分文獻中提及(如《周禮》等)。
姑洗的核心含義圍繞音律展開,延伸至曆法和器物命名,體現了古代文化中音律與自然、生活的緊密關聯。若需進一步了解十二律體系或具體文獻例證,可參考《周禮》《史記》等典籍。
按檢謗書抱肚罷職昞靈操刀制錦草果澄濾傳心大敵當前東臯泛白風醋風動撫定官婢骨戰懽心呼圖克圖潔皙精谛浸淩啾號鸠盤荼開端客計老年間钌铞立德立言六漠率爾操觚謾詫彌代靡嫚難行槃錯盤深翩僊憑書請客,奉貼勾人平頭正臉仆姑清均黥彭秦墟求退曲屈溶鬥入纂室迩人遐適性首事首尾淑善私燕伺應壇宅天叙菟絲危覆韋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