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阆的意思、罔阆的詳細解釋
罔阆的解釋
見“ 罔兩 ”。
詞語分解
- 罔的解釋 罔 ǎ 蒙蔽,誣:罔民(陷害人民)。罔己(受人诳騙)。欺罔。 無,沒有:罔極(.沒有定準,變化無常;.無窮,久遠)。置若罔聞。 古同“惘”,失意。 古同“網”,用繩線等結成的捕魚捉鳥器具。 筆畫數:
- 阆的解釋 阆 (閬) à 門高的樣子。 空曠。 沒有水的城壕。 筆畫數:; 部首: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罔阆"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及構詞法進行解析:
一、核心釋義
- 基本含義:指虛幻、不真實或空曠迷茫的狀态或空間。
- 詞源解析:
- 罔 (wǎng):本義為漁獵用的網,引申為“沒有”、“無”(如“置若罔聞”)、“迷惑”、“欺騙”(如“欺罔”)或“怅惘失意”的狀态(如“惘然”)。
- 阆 (làng):本義指門高或空曠無物的空間(如《說文解字》:“阆,門高也”),引申為高大、空曠之意(如“阆苑”指神仙居所,形容其遼闊)。
- 合成詞義:二字結合,“罔阆”強調一種既虛無缥缈又空曠無際 的意境,常用來形容精神上的迷惘、對未知的茫然或虛幻不實的景象。
二、權威典籍佐證
- 《說文解字》:許慎在《說文》中分别定義了“罔”與“阆”的本義(“罔,庖犧所結繩以漁”指網;“阆,門高也”),為理解其引申義提供了基礎。
- 《莊子》:雖未直接使用“罔阆”一詞,但《莊子·齊物論》中“罔兩問景”的“罔兩”(指影子外的微陰)體現了“罔”字虛幻、依附的意象;而《逍遙遊》中“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寝卧其下”描繪的逍遙境界,與“阆”的空曠超脫意境相通,可旁證合成詞可能表達的意境。
- 《史記》與《漢書》:司馬遷《史記》及班固《漢書》中多次使用“罔”表否定或欺詐(如“罔上”),以及“阆”形容高門或廣闊(如“阆風”),印證了二字在漢代文獻中的獨立用法及引申方向。
三、現代應用與引申
在現代漢語中,“罔阆”極少單獨使用,多作為書面語或文學性表達,常見于以下語境:
- 形容精神迷惘:如“陷入罔阆之境”,指思緒混亂、無所適從。
- 描繪虛幻空間:如“夢境罔阆”,形容夢境虛幻且無邊無際。
- 哲學與美學範疇:用于探讨存在、意識或藝術表現中的虛無性與不确定性。
結論
“罔阆”是一個融合了“虛無”(罔)與“空曠”(阆)雙重意象的古漢語詞彙,核心指代虛幻不實且茫無邊際的狀态或空間。其理解需依托《說文解字》的字源解析及《莊子》《史記》等經典中相關字義的運用背景,現代語境下則多用于文學或抽象表達,傳遞深邃的迷茫感或空靈意境。
網絡擴展解釋
“罔阆”是“罔兩”的異寫形式,屬于古代漢語中的詞彙,主要有以下釋義:
-
傳說中的精怪
指古代文獻中描述的山林水澤中的精怪。例如《左傳·宣公三年》提到“螭魅罔兩”,杜預注解為水神;《史記·孔子世家》中也有“木石之怪:夔、罔阆”的記載。
-
影子邊緣的淡薄陰影
見于《莊子·齊物論》:“罔兩問景”,郭象注解為“景外之微陰”,即物體影子外圍的模糊部分。
-
比喻兇惡之人
宋代戲曲《張協狀元》用“罔兩”代指壞人,如“路上偷飯吃”,近代劉半農的詩中也以“殺罔兩”喻指除惡。
-
心神恍惚(較少見)
部分文獻(如章炳麟《俱分進化論》)引申為心神不定的狀态,但此用法較罕見。
補充說明:
- 現代漢語中,“罔阆”已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文學研究中。
- 不同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莊子》側重哲學隱喻,而《左傳》偏向神話描述。
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莊子》《左傳》原文,以獲取更權威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豹裘八字帆不絶若線滄海桑田茶夫吃苦頭蟲書鳥迹畜生麤粥打八刀刀光劍影大秦鐵路對汛娥皇翻曬風虎豐餽根際狗口裡生不出象牙龜人鬼書裹金滈池劃地為牢謊皮匠講席極唱棘端階勳金谷妓盡可能拒抗吏職梅花白儚蚛米巫南牀乜邪皮猴兒千裡船孺童喪音賞立神氣十足石牌樓守道安貧順勁說泛斯濫送字宿眉肅爽逃塾同心合力偷工減料王兵婉晦無角龍哮唬消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