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薄田的意思、薄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薄田的解釋

[poor soil] 貧瘠的田地

詳細解釋

貧瘠的田。有時也用以謙稱自己的田地。《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亮 自表 後主 曰:‘ 成都 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唐 杜甫 《重過何氏》詩之五:“何日霑微祿,歸山買薄田。” 宋 蘇轼 《乞常州居住表》:“臣有薄田在 常州 宜興縣 ,粗給饘粥,欲望聖慈許於 常州 居住。” 沙汀 《困獸記》七:“他隻有幾畝薄田,幾間破屋,但卻有着七八口人的負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薄田在漢語中是一個具有明确農業指向的複合名詞,其核心含義指貧瘠、不肥沃、産出量低的田地。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辭書的詳細解釋:

  1. 核心詞義與構成

    • “薄”的含義: 在此語境下,“薄”并非指厚度小,而是取其“貧瘠、不肥沃”的引申義,形容土地缺乏養分,生産力低下。這與“肥田”、“沃土”形成鮮明對比。
    • “田”的含義: 指耕種的土地,即農田、耕地。
    • 合成詞義: “薄田”即指土壤貧瘠、産出微薄的耕地。 明确将其釋義為“貧瘠的田地”。
  2. 用法與語境

    • 常用于描述土地質量,帶有資源有限、收成不佳的意味。例如:“家有幾畝薄田,勉強維持生計。”
    • 常出現在與土地分配、農耕生活、經濟狀況相關的叙述中,反映土地對農民生計的重要性及其質量差異。 收錄該詞,強調其指“貧瘠不肥沃的田地”。
  3. 曆史淵源與文獻佐證

    • 該詞曆史悠久,在古代文獻中即有使用。例如《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載曹操令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衒鬻家財,不足應命…欲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 其中雖未直接出現“薄田”,但描述的正是豪強兼并導緻平民隻能耕種貧瘠土地、負擔沉重的社會現實,體現了“薄田”所關聯的社會經濟背景。
    • 後世文學作品中亦常見,用以描繪農耕艱辛或家境貧寒。 在解釋“薄”的“土地貧瘠”義項時,常引此類文獻用例佐證。
  4. 相關術語

    • 近義詞: 瘠田、瘦田、貧地。
    • 反義詞: 肥田、沃土、良田、膏腴之地。

“薄田”是一個結構清晰的漢語複合名詞,由表示貧瘠的“薄”與表示耕地的“田”組合而成,其核心定義是貧瘠不肥沃、産量低下的農田。該詞深刻反映了傳統農業社會對土地質量的依賴以及土地肥力差異對民生的重大影響,是漢語詞彙中描述土地資源狀況的重要語彙。其釋義和用法得到了《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的确認,并在曆史文獻及文學作品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基礎。

網絡擴展解釋

“薄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薄田(拼音:bó tián)指土壤貧瘠、産量低的田地,常用來形容土地質量差,不肥沃。例如《三國志》中諸葛亮自述“薄田十五頃”,即表示其田地産出有限。

二、謙稱用法

在古代文獻中,“薄田”也被用作謙辭,指代自己的田地。如《紅樓夢》第六回提到劉姥姥“靠兩畝薄田度日”,此處既指田地貧瘠,也有自謙之意。

三、讀音差異

部分資料(如、)标注讀音為“báo tián”,但主流權威來源(如漢典、滬江詞典)均以“bó tián”為标準讀音,建議優先采用後者。

四、文獻用例

  1. 諸葛亮《自表後主》:“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此例既說明田地實際狀況,也體現古人的自謙表達習慣。
  2. 現代用法示例:李國富“父母世代務農,靠租種地主家的薄田度日”,強調土地的貧瘠與生活艱辛。

五、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三國志》《紅樓夢》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鮑老備辦崩沸邊極碧落侍郎兵弁冰澌避熱采地沖疲莼絲代管蹈踵丁賦對诏頓楊堕颠寡助貴稱闳富鴻晖化學肥料狡害劫人潔直金明門究竟即興之作倦尾赤色軍賜看風轉舵客地老人山連疇接隴兩如直镂骨屢次三番漫淹面試膩滞潑皮貨清絜取節群居镕範鋭将桑弧書翰頌聲太平翁翁攤認探訊天球儀微言大義五尺之童無況顯寵仙阙小句席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