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究竟的意思、究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究竟的解釋

[exactly;after all] 到底

他究竟想幹什麼?

在這方面,他究竟是行家

詳細解釋

(1).窮盡。《史記·三王世家》:“夫賢主所作,固非淺聞者所能知,非博聞彊記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漢 馬融 《廣成頌》:“上下究竟,山谷蕭條,原野嵺愀,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魏書·儒林傳·劉獻之》:“ 獻之 善《春秋》《毛詩》,每講《左氏》,盡《隱公八年》便止,雲義例已了,不復須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説。”

(2).結束;完畢。《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南朝 陳 徐陵 《雙林寺傅大士碑》:“洗浴究竟,扶坐著衣。”

(3).結局;結果。 元 李壽卿 《度柳翠》第三折:“師父,我 柳翠 将來的究竟,可是如何?” 清 黃宗羲 《<明名臣言行錄>序》:“破城陷邑,智窮不能自免,則以亡鹵降人為究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此事餘不知其究竟,後數行,乃 畢公 權 撰成之。” 郭沫若 《文藝論集·論中德文化書》:“ 孔子 的人生哲學正是以個人為本位,它的究竟是望人人成為俯仰無愧的聖賢。”

(4).佛教語。猶言至極,即佛典裡所指最高境界。《大智度論》卷七二:“究竟者,所謂諸法實相。” 唐 王維 《西方變畫贊》序:“究竟達于無生,因地從于有相。” 明 李贽 《六度解》:“此六度也,總以解脫為究竟,然必須持戒、忍辱以入禪定,而後解脫可得。”

(5).畢竟;到底。 宋 蘇轼 《觀妙堂記》:“欲求多分可以説者,如虛空花,究竟非實。”《古今小說·遊酆都胡母迪吟詩》:“ 檜 索筆署名,手顫不止,落墨污壞了奏牘。立刻教重換來,又復污壞,究竟寫不得一字。” 清 李漁 《奈何天·崖略》:“紅顔薄命有成律,不怕閨人生四翼。饒伊百計奈何天,究竟奈何天不得。” 曹禺 《雷雨》第二幕:“這些年我也學乖了,我隻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6).推求;追究。《高子遺書·會語四》:“人要於身心不自在處,究竟一箇着落,所謂困心衡慮也。”《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我兩個連忙就朝着那盞燈磕了頭,算領了父母之命。究竟起來,他的父親--我的公公,還在 山陽縣 縣監裡,他的母親--我的婆婆,還在 淮安城 飯店裡呢!”

(7).深入研究;通曉。 明 陶宗儀 《辍耕錄·狷潔》:“﹝ 鄭所南 先生﹞晚年究竟性命之學,以壽終。” 清 黃宗羲 《<趙漁玉詩鈔>序》:“少年向予欲學詩古文者,每阻之曰:‘究竟時文,而後可從事於此也。’”

(8).猶多少。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八:“ 老孫頭 說着,把手裡的貂皮遞給 蕭隊長 看:‘這有啥好?我看和狗皮貓皮差不究竟。’”

(9).猶打算。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汝居此樓,作何究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究竟”是現代漢語中兼具副詞與名詞屬性的多義詞彙,其語義特征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副詞用法(表追問與強調) 作副詞時,“究竟”用于疑問句或陳述句,強調對事物本質的探究。《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指出其具有兩種功能:

  1. 疑問語境中加強追問語氣(例:這究竟是何種原理?)
  2. 陳述語境中強調最終結果(例:他究竟還是選擇了辭職)

二、名詞用法(表本質與根源) 作為名詞,《漢語大詞典》釋義為“事物的根本原委”,常與“探求”“查明”等動詞搭配(例:科學家正在探索宇宙的究竟)

三、曆時語義演變 根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記載,該詞原為佛教術語“窮極之處”,宋代逐漸虛化為副詞。北京大學語言學研究中心論文顯示,其詞性轉化過程反映了漢語雙音化趨勢下,偏正詞組向副詞演變的典型路徑

網絡擴展解釋

“究竟”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 結果/原委
    指事情最終的真相或詳細情況,常用于追問事件本質。例如:“他總愛問個。”
    溯源:出自《史記·三王世家》,原指深入研究以窮盡事物本質。

  2. 用于問句表示追究
    作為副詞,加強疑問語氣,相當于“到底”。例如:“你?”(不可用于是非問句,如“你答應嗎?”)

  3. 畢竟/到底
    表示強調結論,突出本質屬性。例如:“她,說的話很有道理。”

其他信息: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挨捕哀牢表德壁衣伯道之憂塵謗城闉臭氧層大悟反電動勢風鑒附批服役期幹罰攻逐罛師橫蒙華表鶴活潑剌笳鼓之徒解役戒裝禁腳覺羅口耳相承摳字眼塊規誇異狼種理理劉覽寠儒沒前程淼淼谧爾暮暮朝朝哪達南條内憂外患你那悄悄碕角起磨七郤八手蠕形動物閃揄生物鐘申治試貢十字街口手訣水南山人斯榆文牍主義無風作浪下半場硝煙彌漫鞋腳手斜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