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丁賦的意思、丁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丁賦的解釋

按人丁征收的賦稅。始于 漢高祖 四年,稱算賦。凡年十五以上、五十六以下、每人每年出賦錢一百二十,為一算,亦稱丁算。此制曆代相沿,唯賦額名稱不一。至 清 初,立編審法,定為五年一舉,丁增而賦亦隨之。 康熙 五十年後,定制滋生人丁,永不如賦。 雍正 時遂将丁賦攤入地稅,稱地丁。參閱《通典·賦稅上》、《文獻通考·戶口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丁賦是中國古代政府按成年男性人口征收的賦稅,具有代役性質,其發展演變主要如下:

一、基本定義 丁賦又稱“丁稅”“丁銀”“身丁錢”,是以成年男丁為征收對象的人口稅,始于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按記載,漢代規定15-56歲男丁每人每年繳納120錢(稱“一算”),後曆代沿用但名稱與稅額不一。

二、曆史沿革

  1. 漢代至南北朝:正式确立算賦制度,南朝改稱“口錢”,北齊出現“丁庸”替代勞役。
  2. 唐宋時期:宋代征收“身丁錢”或“丁米”,唐代實行租庸調制,丁稅以實物繳納。
  3. 明清變革:清代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年間推行“攤丁入畝”,将丁賦并入土地稅征收,标志着延續兩千年的丁稅終結。

三、征收特點

四、曆史意義 丁賦制度反映了古代賦役從人丁稅向財産稅的轉變,尤其清代“攤丁入畝”減輕了無地貧民負擔,促進了人口統計方式變革。該制度對研究中國古代財稅體系演變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丁賦(dīng f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丁稅”或“小額的賦稅”。下面是《丁賦》這個詞的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丁(一畫):表示“人”; - 賦(走之貝):表示“給予”。 來源: - “丁”是人的圖形,它象征了人民; - “賦”是給予的意思,表示人民交納的貢物。 繁體: - 丁賦 古時候漢字寫法: - 丁赴(表示前往); - 丁撫(表示撫養)。 例句: - 他繳納了一大筆丁賦。 組詞: - 賦稅(fù shuì):指人民交納的稅金; - 賦詩(fù shī):指寫詩賦文。 近義詞: - 丁稅(dīng shuì):與丁賦意思相同,也是人民交納的稅款。 反義詞: - 賦役(fù yì):指人民被迫服勞役或做他人的苦役。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