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書信。亦謂作書。 南朝 宋 鮑照 《拟<青青陵上柏>》詩:“書翰幸閒暇,我酌子縈絃。”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世中書翰,多稱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 王利器 集解:“《類説》……‘勿勿’俱誤作‘匆匆’。” 清 餘懷 《闆橋雜記·麗品》:“﹝ 董小宛 ﹞七八歲時,阿母教以書翰,輒了了。” 許傑 《魯迅與蔣徑三》:“《孤雁》是一本書翰的小說集。”
“書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書翰”主要指書信,也可泛指文字或書寫行為。該詞由“書”(記錄、書寫)和“翰”(原指長而硬的羽毛,後引申為毛筆、文字)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用筆書寫的文字”。
與“信劄”“尺牍”“尺素”等詞同義,均指書信。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進一步查閱。
《書翰》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即“書”和“翰”。其中,“書”是指寫字、記錄的動作,“翰”是指毛筆。所以,《書翰》一詞的意思是用毛筆寫字或者指一封書信。
根據漢字的結構,我們可以将《書翰》這個詞拆分為兩個部首,即“言”和“羽”。“言”表示與語言相關的意思,“羽”表示與羽毛、毛筆相關的意思。
按照筆畫計數,部首“言”有兩畫,部首“羽”有十畫。
《書翰》這個詞的首次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漢字的使用曆史悠久。在古代,人們通過書寫與他人溝通,而毛筆則是主要的書寫工具之一。因此,《書翰》這個詞應是從古代社會生活中演變而來。
在繁體字中,《書翰》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不同曆史時期的漢字形态也有所變化。所以,《書翰》這個詞在古代可能有不同的寫法,具體的寫法需要參考古代文獻。
例句:
- 他用美麗的字體寫下一封《書翰》。
- 請你代我轉交這封《書翰》給他。
組詞:
- 書信、書法、翰墨、文翰等。
近義詞:
- 書信、信函、函件。
反義詞:
- 口信、口頭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