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ng and tedious] 《顔氏家訓·勉學》:“邺下諺雲:‘博士買驢,書卷三紙,未有驢字’。”(博士:古代專精一藝或傳授經學的職官)後用‘博士習驢’諷剌文章冗長,不得要領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問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 鄴 下諺雲:‘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後以“博士買驢”表示文詞繁冗,不得要領的意思。
“博士買驢”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北齊顔之推的《顔氏家訓·勉學》,其核心含義是諷刺寫作或說話冗長繁瑣卻不得要領。以下是詳細解析:
出處
出自《顔氏家訓·勉學》記載的邺城民間諺語:“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博士”指古代通曉經學的官職,後泛指學識淵博者。
故事背景
一位博士因家中驢死,到市場買新驢。交易達成後,賣驢者請博士代寫契約。博士為顯擺學問,洋洋灑灑寫滿三張紙,内容涉及三皇五帝、牲畜飼養等,卻未提及“買驢”正事,最終被圍觀者嘲笑。
核心含義
比喻行文或說話冗長累贅、離題萬裡,雖篇幅長卻未觸及關鍵,即“下筆千言,離題萬裡”。
近義與反義
用法示例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對形式主義文風的批判,至今仍具現實意義,常用于批評華而不實的文風或空談行為。
《博士買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明明是專家博士卻買了隻不值錢的驢。它用來形容智商高卻缺乏常識或判斷力。
《博士買驢》可以拆分為 "博"、 "士"、 "買"、 "驢" 四個部分。
其中, "博" 是由 "十" 、 "蔔" 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三。
"士" 是由 "一" 、 "丨" 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一。
"買" 是由 "丷" 、 "乙" 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四。
"驢" 是由 "馬" 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馬的原形,具體需畫出來才能确定。
《博士買驢》來源于明朝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其中一則故事描述了博士買驢的情節。這個成語也被廣泛使用,用于形容智商高卻缺乏常識的人。
《博士買驢》是對《博士買驢》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時候, "博" 的部首可以是 "十" 或 "十一" , "驢" 的部首可以是 "馬" 或 "馭"。
他是個博士,卻被騙買了一匹病驢,真是博士買驢啊。
博學、士兵、買賣、驢友
聰明反被聰明誤
博學多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