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登的意思、兩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登的解釋

猶言兩得、兩成。《商君書·徕民》:“今以草茅之地,徠 三晉 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損敵也,與戰勝同實。而 秦 得之以為粟,此反行兩登之計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兩登"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核心含義,均源自古代文獻記載:

  1. 指農作物一年内成熟兩次(農業豐收)

    • 釋義: 此義項強調農業生産上的特殊成就,指同一塊土地上的莊稼在一年之内能夠收獲兩次。這通常出現在氣候適宜、耕作技術先進或特定作物品種的情況下,被視為祥瑞或豐年的象征。
    • 來源依據: 此釋義主要見于古代史書、政書及農書。
      • 《宋史·食貨志上四》 等史籍中常有記載某地因風調雨順或政策得當而出現“嘉禾生,野蠶成繭,菽麥兩登”的情形,用以描述地方治理有方或天降祥瑞。
      • 農政類書籍如《農政全書》 在讨論複種制度或地方物産時,也可能提及“兩登”現象,反映古代農業的精耕細作水平。
  2. 指科舉考試中的“兩榜”及第(科舉功名)

    • 釋義: 此義項專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士子通過最高級别的兩場考試而獲得進士功名。具體而言,“兩榜”指的是:
      • 甲榜(進士榜): 通過殿試後獲得的進士出身。
      • 乙榜(舉人榜): 通過鄉試後獲得的舉人身份。
    • 因此,“兩登”即指士子先中舉人(登乙榜),再中進士(登甲榜),最終取得完整的進士功名,是科舉道路上的最高成就。
    • 來源依據: 此釋義源于對明清科舉制度的記載和研究。
      • 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 等筆記中明确記載:“世稱進士曰‘兩榜’,以鄉試中試者為乙榜,會試中試者為甲榜。由舉人而中進士,是謂‘兩登’。”
      • 各類研究科舉制度的文獻,如《清史稿·選舉志》 及相關學術著作,均會涉及“兩榜進士”的概念,即指通過這兩級關鍵考試者。

“兩登”一詞承載着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對豐收的祈願和科舉制度下對功名的追求。其核心含義一是描述一年兩熟的農業現象,象征五谷豐登;二是特指士子接連通過鄉試(中舉)和殿試(中進士)的科舉功名之路。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的曆史文化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兩登”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liǎng dēng,其核心含義是“兩得”或“兩成”,指同時實現兩方面的成功或收獲。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源自《商君書·徕民》中的策略性表述:“此反行兩登之計也”,指通過吸引他國民衆開墾荒地,既削弱敵國實力,又增強本國糧食儲備,達到雙重收益()。

  2. 結構拆分

    • 兩:表數量或雙方,如“兩全其美”。
    • 登:本義為“上升”,此處引申為“達成”或“實現”。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策略性讨論中,強調措施的雙重成效。例如在政治、軍事策略中,形容既能削弱對手又能壯大自身的計謀()。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曆史背景,可參考《商君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半合杯币賓職播耕不二價參與瘳健脣呡怠終道譽丁敬谛語兜零端甫杜心放大凡生發送分鼎鋒芒所向焚軌浮員橄榄幹男敢則是棺椑皇子陂歡氣晦雺見老見觑筋骨人窘促狂暴蘭訊邋遢本涼衣狸豆骊嶺淩踔力挽狂瀾率身蓩蓩密竿米粒之珠磨菇拿問偏亡峭裂傾蓋讓章數棋邃館逃伏讬骥望譽骛望相驗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