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黃衣的意思、黃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黃衣的解釋

(1).黃色的衣服。古代帝王、道士均穿黃色衣服。唐代宦官也穿黃服。《禮記·郊特牲》:“黃衣黃冠而祭。”參見“ 黃冠 ”。《禮記·玉藻》:“﹝君子﹞狐裘,黃衣以裼之。錦衣狐裘,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論語·鄉黨》:“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 楊伯峻 注:“這三句表示衣服裡外的顔色應該相稱。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這罩衣就叫裼衣。這裡的‘緇衣’、‘素衣’、‘黃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 晉 王嘉 《拾遺記·後漢》:“ 劉向 於 成帝 之末,校書 天祿閣 ,專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黃衣,植青藜杖,登閣而進…… 向 請問姓名。雲:‘我是太乙之精,天帝聞金卯之子有博學者,下而觀焉。’” 唐 韓愈 《華山女》詩:“黃衣道士亦講説,座下寥落如明星。” 唐 白居易 《賣炭翁》詩:“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元年》:“初, 太宗 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黃衣廪食,守門傳命而已。”《宋史·太祖紀一》:“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 太祖 身。”參見“ 黃袍 ”。

(2).借指僧道或宦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兇》:“ 鹹通 中降聖之辰,二教論議,而黃衣屢奔。上小不懌,宣下令後輩新入内道場,有能折衝浮圖者,許以自薦。”《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四年》“冬,十月,戊午,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閑吏理達於教化等科” 元 胡三省 注:“此所謂制舉也。時詔應天下諸色人中,不限前資、見任職官,黃衣草澤,并許應詔。”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食貨》:“ 中宗 時,黃衣乃二千員,外置千員。”

(3).用以釀酒和制醬用的蒸熟的澱粉制品在發酵過程中表面所生的黴塵。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作醬法》:“《食經》‘作麥醬法’:小麥一石,漬一宿,炊。卧之,令生黃衣。”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四·黃蒸》﹝集解﹞引 蘇恭 曰:“黃蒸,磨小麥粉拌水和成餅,麻葉裹,待上黃衣,取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黃衣”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黃色服飾的象征意義

  1. 身份标識
    指代古代帝王、道士、宦官等特定群體穿着的黃色衣物。黃色在古代被視為尊貴之色,帝王服飾常以黃色彰顯權威(),而道士的黃衣則與道教文化中的五行觀念相關()。唐代宦官亦穿黃服,形成身份象征()。

  2. 借代群體
    通過服飾顔色引申為對僧道、宦官的代稱。例如五代文獻《唐摭言》中“黃衣屢奔”即指宦官()。


二、釀造與制醬術語

指蒸熟澱粉類物質(如小麥)在發酵過程中表面生成的黃色黴塵。北魏《齊民要術》記載“令生黃衣”即描述此現象(),明代《本草綱目》進一步說明其用于制醬()。


三、動物學名稱

黃衣是蜻科昆蟲的一種,學名Pantala flavescens,特征包括:


四、文學與曆史用例

唐代韓愈詩句“黃衣道士亦講說”直接以黃衣指代道士(),而《禮記》中“黃衣黃冠而祭”則反映古代祭祀禮儀中的服飾制度()。


以上内容綜合了語言學、曆史文獻及生物學釋義,若需進一步了解某類含義的細節,可參考相關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黃衣的意思

黃衣是指顔色為黃色的衣物。在不同的語境下,黃衣還可以代表特定的職業、身份或者象征意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黃衣的拆分部首是⻤衤(衤旁),它共有5畫。

來源

黃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候,衣物的顔色有嚴格的規定,黃色被賦予了不同的寓意與象征意義。

繁體

黃衣的繁體字為黃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黃衣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可根據具體的古代文獻進行研究和了解。

例句

1. 他穿着一件鮮豔的黃衣,在人群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2. 農民們在田間勞作,他們雖然滿身黃土,但一身黃衣的色彩給人一種希望和生機的感覺。

組詞

黃衣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如:黃衣飛鶴(指自稱為黃衣教衆的人)、黃衣侍者(指一些特定宴會或場合中穿黃衣的服務員)等。

近義詞

與黃衣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金衣、黃袍等。

反義詞

與黃衣意思相反的詞語為非黃衣,也就是其他顔色的衣物,如白衣、藍衣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