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進谏。《漢書·陳湯傳》:“ 湯 明法令,善因事為勢,納説多從,常受人金錢作章奏,卒以此敗。” 漢 王充 《論衡·逢遇》:“進能有益,納説有補,人之所知也。” 宋 蘇轼 《代張方平谏用兵書》:“然而人臣納説於君,因其既厭而止之,則易為力。”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詩用史論》:“然 胡明仲 論 留侯 則雲:‘善乎 子房 之能納説也;不先事而強聒,不後事而失機。不問則不言,有言則必當其可。’”
“納說”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進行區分:
基本釋義
指臣子向君主進言勸谏,強調以恰當的方式提出建議。例如《漢書·陳湯傳》記載陳湯“善因事為勢,納説多從”,體現其善于根據形勢進谏。
文獻例證
基本釋義
由“納”(接受)和“說”(言論)組成,表示虛心傾聽并采納他人的意見或建議,強調謙遜态度。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個人或團體不自以為是,願意接受他人觀點,如“領導者需具備納說的胸襟”。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古籍或曆史讨論,優先采用“進谏”解釋;若描述現代人際交往,則適用“虛心接納”之義。
《納說》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是指用納言、叙說等方式表達觀點和意見。這個詞可以用來表示讨論、解說、闡述、說明等含義。
《納說》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纟”和“言”。其中,“纟”是表示紡織品的部首,而“言”是表示言語、語言的部首。在筆畫上,它由7筆構成。
《納說》一詞的來源與起源尚不明确。它是漢字的簡化字,相應的繁體字為「納說」。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納說》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按照《說文解字》,它的古代漢字寫法為「納説」,在筆畫上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他經常主持會議,以《納說》形式闡述自己的觀點。
2. 專家對這部作品進行了詳盡的《納說》,使我們對其中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 請你在明天的讨論中發表一下自己的《納說》,我們想聽聽你對這個問題的見解。
- 納悶:對某事感到疑惑不解
- 評說:對某一事物或觀點進行評論與評價
- 叙說:按照一定的順序或邏輯,将事情的經過或某個觀點進行陳述
- 闡述:對事物或觀點進行詳細的解釋和說明
- 議論:對某事物或觀點進行辯論、讨論
- 辯駁:對某種觀點或事實提出不同意見或證據進行駁斥
- 解釋:對事物或觀點進行解說,以使人能夠理解或接受
- 聽從:接受、聽從他人的建議或意見
- 默默:沒有言語或聲音,不表達觀點或意見
- 隱瞞:故意不說或不透露某事實或觀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