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說的意思、納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說的解釋

猶言進谏。《漢書·陳湯傳》:“ 湯 明法令,善因事為勢,納説多從,常受人金錢作章奏,卒以此敗。” 漢 王充 《論衡·逢遇》:“進能有益,納説有補,人之所知也。” 宋 蘇轼 《代張方平谏用兵書》:“然而人臣納説於君,因其既厭而止之,則易為力。”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詩用史論》:“然 胡明仲 論 留侯 則雲:‘善乎 子房 之能納説也;不先事而強聒,不後事而失機。不問則不言,有言則必當其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說"是由"納"與"說"組合而成的古漢語詞組。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納"本義為絲織品因浸水而收縮,《說文解字》釋作"絲濕納納也",引申出接受、采納之意;"說"在《古代漢語詞典》中有陳述、勸谏、學說等多重釋義。

二字連用時,"納說"特指古代臣子向君主進言獻策的行為過程,包含三個核心語義層次:其一指謀士提出治國主張("說"),其二指君主采納建議("納"),其三隱含君臣思想交融的理想狀态。該詞常見于史書典籍,如《資治通鑒》載有"群臣納說,帝皆嘉納"的記載,生動展現古代政治決策機制。

在語義演變中,"納說"逐漸衍生出雙向互動的深層含義。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強調,該詞不僅要求臣屬具備勸谏智慧,更考驗君主從善如流的政治胸襟,這種雙向性使其成為古代政治哲學的重要概念。現代研究中,該詞被視作解析傳統君臣關系的關鍵語彙,具有獨特的語言學價值和文化學意義。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納說”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進行區分:

一、古代漢語中的含義(進谏)

  1. 基本釋義
    指臣子向君主進言勸谏,強調以恰當的方式提出建議。例如《漢書·陳湯傳》記載陳湯“善因事為勢,納説多從”,體現其善于根據形勢進谏。

  2. 文獻例證

    • 漢代王充《論衡·逢遇》:“進能有益,納説有補。”
    • 宋代蘇轼《代張方平谏用兵書》提到“人臣納説於君”,均指向君主進谏的行為。

二、現代作為成語的含義(虛心接納)

  1. 基本釋義
    由“納”(接受)和“說”(言論)組成,表示虛心傾聽并采納他人的意見或建議,強調謙遜态度。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個人或團體不自以為是,願意接受他人觀點,如“領導者需具備納說的胸襟”。

三、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古籍或曆史讨論,優先采用“進谏”解釋;若描述現代人際交往,則適用“虛心接納”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隘阒本知餅肥趁涼褫革丑音叢芳跢跦蹈瑕丁身凍寒鬥彩都管腐朽幹淺槁暴缟衣白冠官帽觀玩骨解裹飯橫三順四滑線賈用節慨噤默禁制品考課法考系刻飾顆鹽莽蒼墓生兒目翳偏聽批示敲門磚起居室瓊樹窮秀才然疑忍垢三注掃疥上替下陵深切著白拾青紫手痕闩門閉戶書不盡言宿兵俗态徒弟讬大往初玮異吳甲屋稅顯見弦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