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遠而寂靜。 唐 盧鴻一 《嵩山十志·樾館》詩題注:“樾館者,蓋即林取材,基颠柘,架茅茨,居不期逸……及盪者鄙其隘闃,苟事宏湎,乖其賓矣。”
“隘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ài qù,通常形容偏遠而寂靜 的環境。以下從構成、釋義及文獻引用三方面詳細解釋:
二字組合後,“隘阒”既包含地理上的狹窄或偏遠,又強調環境的幽靜。
“隘阒”多用于描繪人迹罕至、寂靜清幽的自然場景。例如唐代盧鴻一《嵩山十志·樾館》詩題注中,以“隘阒”形容隱士居所的環境特點:依托山林搭建的簡陋屋舍,雖顯狹窄僻靜,卻與世俗的宏麗喧嚣形成對比。
該詞屬于古典文學用語,現代較少使用,常見于詩詞或描述隱逸生活的文本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偏遠幽寂”的意境。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嵩山十志》原文或古代漢語詞典。
隘阒(ài guī)是一個漢語詞組,意思是狹窄、狹隘的意思。
隘的部首是阜,總共有11畫;阒的部首是阜,總共有11畫。
隘阒的來源并不是很明确,但據考證,它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這篇文章中。
隘阒的繁體字分别是闔闃。
在古代漢字中,隘阒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的寫法需要參考古代文獻。
1. 這條小巷子真是太隘阒了。
2. 不要用隘阒的思維去看待問題。
組詞:局隘、狹闊、狹窄、狹小。
近義詞:狹窄、窄小。
反義詞:寬廣、廣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