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ritten instructions or comments;memorandum] [上級對下級的公文] 寫出書面意見,也指這種書面意見的文字
等批示下來就動手
(1).請人答複或提意見的敬稱。 宋 歐陽修 《問王深甫五月一日會朝帖》:“ 唐 時有五月一日會朝之禮……不知起自何帝,亦記得是 開元 已後方有,略與批示,其時為幸。” 清 恽敬 《與趙石農書》:“茲呈已裝者一部,大兄存案頭……外未裝者十部,内一部大兄批示見寄,餘九部分贈諸同志。”
(2).上級對下級的公文用書面表示意見。亦指批示公文的話。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聽報》:“每有軍報,上無不立時批示。” 沙汀 《呼嚎》:“她同保長口角,則因為那小領袖一連幾次批駁她證件不足,隨又诳稱沒有得到縣政府的批示。”
批示是漢語中的常用詞彙,具有明确的行政與文書處理含義,其核心釋義如下:
指上級機關或領導人對下級呈報的書面文件(如報告、請示、申請等)進行審閱後,以書面形式籤署意見、作出指示或批複的行為。例如:
“領導在文件上批示‘同意照辦’。”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98頁。
動作屬性
強調書面批注的行為過程,區别于口頭指示。常見于公文流轉場景,需在原件或附件上直接書寫意見。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5卷,第231頁。
内容特征
批示内容通常包含:
來源:《公文寫作規範》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76頁。
“批”本義為“用手擊打”(《說文解字》),引申為“判定”;“示”意為“表明、告知”。二者合成後,自清代起專指官方文書上的上級批注意見,現代漢語延續此用法。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第412頁。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第45頁。
主要用于三類語境:
來源:《行政管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53頁。
“國務院收到省級政府請示後,一般于30日内作出書面批示。”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文處理辦法》國務院辦公廳,第三章第二十一條。
以下是關于“批示”的詳細解釋:
“批示”指上級對下級的書面文件或報告提出意見、指示或要求,通常以書面形式呈現。其核心是上級對下級工作的審查和指導。
形式與場景
功能與作用
與批複的區别
“批示”是行政和管理中的關鍵環節,既體現上級權威,也保障工作規範性。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公文處理指南。
八阕冰肌雪腸慘節阊風朝聘稱誦赤闌橋丑史大地藝術大淨丹泣疊迹鼎路封豕改弦易張瑰質合美侯服鳇冰恢濟毀宅獲隴望蜀祭肺疾力膌勝羁心泃河聚砂箜篌空劣蠟燈懶洋洋蠡測管窺淩靳李清照猛不防缪戾目波難不成拈毫弄管女嬌碰見蓬婆羣飛人口遷移冗雜珊瑚網山踯躅折充手心受衆竦駭天公頭午吐食完顔韋箧誤觸五宗銜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