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身居高位而不被事務牽纏住。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時人目 庾中郎 善於託大,長於自藏。” 劉孝标 注引《名士傳》:“ 敳 雖居職任,未嘗以事自嬰,從容博暢,寄通而已。” 清 盧存心 《蠟談》:“口吃而不語,可謂善於自藏;才拙而能行,寧非長於託大。”
(2).謂妄自尊大。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三折:“他可不託大,不嫌貧。” 朱自清 《民衆文學談》:“他們託大慣了。”
(3).指因驕傲而疏忽大意。《三國演義》第七十回:“雖然如此,未可託大,可使 魏延 助之。”
“讬大”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種主要含義:
身居高位而不被事務牽纏
指身處顯要職位卻能保持超然态度,不被瑣事束縛。如南朝《世說新語·賞譽》記載庾中郎“善於託大,長於自藏”,清代盧存心《蠟談》也提到“長於託大”的處世智慧。
妄自尊大
形容傲慢自誇的态度。元代雜劇《漁樵記》第三折中“他可不託大,不嫌貧”即用此義,現代作家朱自清在《民衆文學談》中也提到“他們託大慣了”。
因驕傲而疏忽大意
常見于口語化表達,指因自滿導緻粗心犯錯,如“切莫讬大誤事”。
使用注意:前兩義項多用于古代文獻,第三義項在現代口語中偶見但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避免混淆。
《讬大》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請求、祈求。表示希望得到某種東西或者某種情況的應驗。
《讬大》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讠部,右邊是大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2。
《讬大》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的繁體字為「託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化。《讬大》在古時候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以「託大」為例,「託」字的讠部原為「言」,表示語言;而「大」字的右邊則是「人」,表示人物形狀。
1. 他讬大上天,希望能夠順利通過考試。
2. 我讬大你能赢得這場比賽。
讬情、讬願、讬求、讬祈、讬托
祈求、請求、乞求、懇求、禱告
放棄、拒絕、否決、婉拒、不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