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趁涼 ”。
亦作“ 趁涼 ”。亦作“趂涼”。1.熱天在涼快透風的地方休息,以求涼意。 唐 白居易 《晚庭逐涼》詩:“趁涼行繞竹,引睡卧看書。” 明 唐寅 《題畫》詩之二:“長夏山邨詩興幽,趂涼多在碧泉頭。”
(2).趁涼爽之時。 宋 陸遊 《秋後一日風雨》詩:“趁涼謀社酒,乘潤理園蔬。”《水浒傳》第十六回:“次日天色未明,衆人起來,都要趁涼起身去。” 清 蒲松齡 《農桑經·農經·治茅》:“麥後耕之最妙。是時天熱,宜早晚趁涼。”
"趁涼"是一個漢語動詞短語,其核心含義指利用涼爽的時機或環境進行活動,尤其強調在天氣炎熱時,抓住清晨、傍晚或陰涼處等相對舒適的時刻做事。以下從詞典釋義、使用場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字面分解
組合後意為"趁着涼快的時候行動",隱含主動把握時機的意味。
權威詞典定義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
趁涼:趁涼爽的時候(做某事)。例如:"趁涼趕路""趁涼收割莊稼"。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農事活動
傳統農耕中,農民常"趁涼"勞作以避免午間酷暑,如:
"天未亮就下地,趁涼把秧苗插完。"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
日常生活
泛指利用涼爽時段進行戶外活動,如散步、搬運重物等:
"晚飯後趁涼散步,是夏日的習慣。"
(來源:新華成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5年)
文學修辭
在古詩文中常借"趁涼"表達對自然的順應,如白居易《夏日閑放》中:
"趁涼行繞竹,引睡卧看書。"
(來源: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
"趁涼"一詞承載中國傳統農耕智慧,體現人與自然協調的生存哲學:
“趁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含義
指在炎熱天氣中尋找涼爽通風處休息,或趁着涼爽時段進行活動。例如:“夏夜趁涼散步”。
引申含義
比喻抓住有利時機行事,強調“把握時機”的智慧。如“趁涼耕種”指選擇涼爽時段勞作以提高效率。
場景性用法
文化内涵
該詞蘊含中國傳統順應自然的生活哲學,如《水浒傳》中“趁涼起身”反映古人出行對天氣的考量。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出處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來源:、2、5)。
哀怨白首如新版籍補水彩翰彩毫差度塵羹塗飯沖盹兒充積從先大辯不言誕诳打冤家德運玷辱恩人蕃嶽飛蛇豐秀幹劇鈎串鬼籍規切寒舍黑鍋黑煙黃婆胡猜亂想呼救膠膠角角筐當藍縷沒精塌彩面譽猕猴戲命在旦夕模锓末廷穆桂英挂帥破屋錢額熱土榮身肉裡錢三鬥塵森鮮繩逐勢不可當詩席手工誦諷鐵嶺王風烓竈文選相朋先秦小桔燈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