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进谏。《汉书·陈汤传》:“ 汤 明法令,善因事为势,纳説多从,常受人金钱作章奏,卒以此败。” 汉 王充 《论衡·逢遇》:“进能有益,纳説有补,人之所知也。”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然而人臣纳説於君,因其既厌而止之,则易为力。”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诗用史论》:“然 胡明仲 论 留侯 则云:‘善乎 子房 之能纳説也;不先事而强聒,不后事而失机。不问则不言,有言则必当其可。’”
“纳说”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进行区分:
基本释义
指臣子向君主进言劝谏,强调以恰当的方式提出建议。例如《汉书·陈汤传》记载陈汤“善因事为势,纳説多从”,体现其善于根据形势进谏。
文献例证
基本释义
由“纳”(接受)和“说”(言论)组成,表示虚心倾听并采纳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强调谦逊态度。
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个人或团体不自以为是,愿意接受他人观点,如“领导者需具备纳说的胸襟”。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若涉及古籍或历史讨论,优先采用“进谏”解释;若描述现代人际交往,则适用“虚心接纳”之义。
《纳说》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是指用纳言、叙说等方式表达观点和意见。这个词可以用来表示讨论、解说、阐述、说明等含义。
《纳说》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纟”和“言”。其中,“纟”是表示纺织品的部首,而“言”是表示言语、语言的部首。在笔画上,它由7笔构成。
《纳说》一词的来源与起源尚不明确。它是汉字的简化字,相应的繁体字为「納說」。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纳说》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按照《说文解字》,它的古代汉字写法为「納説」,在笔画上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
1. 他经常主持会议,以《纳说》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2. 专家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详尽的《纳说》,使我们对其中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 请你在明天的讨论中发表一下自己的《纳说》,我们想听听你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 纳闷:对某事感到疑惑不解
- 评说:对某一事物或观点进行评论与评价
- 叙说:按照一定的顺序或逻辑,将事情的经过或某个观点进行陈述
- 阐述:对事物或观点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 议论:对某事物或观点进行辩论、讨论
- 辩驳:对某种观点或事实提出不同意见或证据进行驳斥
- 解释:对事物或观点进行解说,以使人能够理解或接受
- 听从:接受、听从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 默默:没有言语或声音,不表达观点或意见
- 隐瞒:故意不说或不透露某事实或观点
八风舞白面馆邦交苞谷并州刀不育侘傺抽收疮痍村正打睡雕华度索韇丸遏渐防萌番邦发悬梁飞毛腿附真工夫茶浩繁和盘托出秽声会遇江南三绝饯离见临剑佩狡伪紧行无好步军属刊镂枯泉略卖连疏没魂少智名垂千秋青庐期中曲池区脱三日新妇擅地上锁赏邑盛坐神蛟士兵适趣事状赎免书气土藏托人情文奸济恶无藉之徒忤逆不孝相思曲小貉偕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