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奪胎換骨的意思、奪胎換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奪胎換骨的解釋

原為道教語。謂脫去凡胎俗骨而換為聖胎仙骨。後用以喻師法前人而不露痕迹,并能創新。 宋 惠洪 《冷齋夜話·換骨奪胎法》引 黃庭堅 曰:“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宋 陳善 《扪虱新話·文章有奪胎換骨法》:“文章雖不要蹈襲古人一言一句,然古人自有奪胎換骨等法,所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下:“ 魯直 論詩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喻,世以為名言。以予觀之,特剽竊之黠者耳。”亦省作“ 奪胎 ”。 宋 陳岩肖 《庚溪詩話》卷下:“ 晉 宋 間, 沃州山 帛道猷 詩曰:‘連峯數千裡,修林帶平津。茅茨隱不見,鷄鳴知有人’……僧 道潛 號 參寥 ,有雲:‘隔林髣髴聞機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其源乃出於 道猷 ,而更加鍛鍊,亦可謂善奪胎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奪胎換骨”是一個源自道教修煉理論,後廣泛應用于文學批評和日常語言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事物的本質或面貌,達到脫胎換骨、煥然一新的境界。具體解析如下:


一、本義(道教修煉)

指道教修煉中一種高深的境界或方法,即脫去凡胎、更換仙骨,從而超凡入聖、得道成仙。


二、引申義(文學創作)

宋代詩人黃庭堅提出著名的詩論觀點,指在繼承前人作品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改造,使其意境、語言煥然一新,雖借鑒卻超越原作。


三、現代通用義

泛指對事物進行徹底改造,使其發生根本性、颠覆性的變化,常用于描述:

  1. 個人修養:思想、品性的徹底轉變(例:經曆挫折後他奪胎換骨,重新做人)。
  2. 組織改革:企業、制度的結構性革新(例:公司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奪胎換骨)。
  3. 技術革新:突破性技術取代舊體系(例:人工智能讓傳統制造業奪胎換骨)。

四、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道教謂脫去凡胎,換得聖胎。後用以比喻徹底改變。”

    (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2. 《辭源》:

    “道家語,脫去凡胎成聖胎,換去俗骨成仙骨。後用以比喻師法前人而不露痕迹,并能創新。”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修訂本)


五、引用建議

“奪胎換骨”融合了道教的生命超越觀、文學的繼承創新論及現代的變革哲學,其核心始終指向本質的、徹底的、升華式的轉變,是漢語中極具文化深度的經典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奪胎換骨”是一個源自道教文化的成語,後延伸至文學創作領域,具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本義與起源

  1. 道教術語
    原指通過修煉或服用金丹,脫去凡胎俗骨,換成仙胎聖骨,從而達到成仙的境界。這一概念體現了道教追求超凡脫俗、長生不死的思想。

  2. 文學理論的引入
    宋代黃庭堅在《冷齋夜話》中提出兩種創作方法:

    • 換骨法:保留前人作品的核心思想,但重新組織語言表達(“不易其意而造其語”)。
    • 奪胎法:深入理解前人立意,并通過新的角度和手法加以拓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

二、比喻義與用法

  1. 文學創作
    指在繼承前人基礎上進行創新,既保留精髓又不露模仿痕迹,強調“師古而不泥古”。例如清代黃遵憲的詩句“安知奪胎換骨無金丹”,即用此典表達藝術再創造的過程。

  2. 個人修養與改變
    可比喻徹底改變思想或行為,如重新做人或突破自我局限。例如:“學術研究需在傳統中奪胎換骨,穩中求新。”

三、其他語境中的差異

佛教文獻(如《景德傳燈錄》)曾借用該詞,指通過治愈宿疾、改變身心以獲得更高修為,但此用法較少見。

四、語言特點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冷齋夜話》《扪風新語》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簡邊垆避毀就譽陳訓蟲魚學大佃東園梓器封陲根基公粥鬼水孤鸾照鏡和藹近人合祀後死壞沮讙亮慧典毀三觀賈充香疆隅監食膠杯竭心金吾鳥讵肯棵子狂望款洽郎屋攬月磊磈泠泠靈巧偻背沒死活曩葉内艱袍段請故晴日芹獻婘屬取貴镕式苫蓑十三陵水庫獸兕四件太初蜩鸴體操體元狪犬通邑大都綫絡子魈魑遐懿諧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