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胎換骨的意思、奪胎換骨的詳細解釋
奪胎換骨的解釋
原為道教語。謂脫去凡胎俗骨而換為聖胎仙骨。後用以喻師法前人而不露痕迹,并能創新。 宋 惠洪 《冷齋夜話·換骨奪胎法》引 黃庭堅 曰:“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宋 陳善 《扪虱新話·文章有奪胎換骨法》:“文章雖不要蹈襲古人一言一句,然古人自有奪胎換骨等法,所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下:“ 魯直 論詩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喻,世以為名言。以予觀之,特剽竊之黠者耳。”亦省作“ 奪胎 ”。 宋 陳岩肖 《庚溪詩話》卷下:“ 晉 宋 間, 沃州山 帛道猷 詩曰:‘連峯數千裡,修林帶平津。茅茨隱不見,鷄鳴知有人’……僧 道潛 號 參寥 ,有雲:‘隔林髣髴聞機杼,知有人家在翠微。’其源乃出於 道猷 ,而更加鍛鍊,亦可謂善奪胎者也。”
詞語分解
- 奪胎的解釋 見“ 奪胎換骨 ”。
- 換骨的解釋 .道家謂服食仙酒、金丹等使之化骨升仙。《太平廣記》卷二十引 南唐 沉汾 《續神仙傳·王可交》:“一人曰:‘與酒喫。’侍者瀉酒,而樽中酒再三瀉之不出。侍者具告。道士曰:‘酒是靈物,必得入口,當換其骨。
網絡擴展解釋
“奪胎換骨”是一個源自道教文化的成語,後延伸至文學創作領域,具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本義與起源
-
道教術語
原指通過修煉或服用金丹,脫去凡胎俗骨,換成仙胎聖骨,從而達到成仙的境界。這一概念體現了道教追求超凡脫俗、長生不死的思想。
-
文學理論的引入
宋代黃庭堅在《冷齋夜話》中提出兩種創作方法:
- 換骨法:保留前人作品的核心思想,但重新組織語言表達(“不易其意而造其語”)。
- 奪胎法:深入理解前人立意,并通過新的角度和手法加以拓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
二、比喻義與用法
-
文學創作
指在繼承前人基礎上進行創新,既保留精髓又不露模仿痕迹,強調“師古而不泥古”。例如清代黃遵憲的詩句“安知奪胎換骨無金丹”,即用此典表達藝術再創造的過程。
-
個人修養與改變
可比喻徹底改變思想或行為,如重新做人或突破自我局限。例如:“學術研究需在傳統中奪胎換骨,穩中求新。”
三、其他語境中的差異
佛教文獻(如《景德傳燈錄》)曾借用該詞,指通過治愈宿疾、改變身心以獲得更高修為,但此用法較少見。
四、語言特點
- 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義,強調創新的積極意義。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冷齋夜話》《扪風新語》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奪胎換骨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通過取胎兒的骨髓進行骨髓移植。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四個部首:奪、胎、換、骨,其中奪表示奪取、搶奪,胎指胎兒、未出生的嬰兒,換表示替換、交換,骨指骨骼。
奪胎換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醫學文獻。在古代醫學中,奪胎換骨被認為是一種治療方法,用來治療一些骨髓相關的疾病。在現代醫學的發展中,奪胎換骨已經不再使用,并被更先進的技術所替代。
奪胎換骨這個詞的繁體字是「奪胎換骨」,基本保持了簡體字的部首和筆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奪胎換骨可以使用繁複的書寫方式。例如,奪可以寫作「奪」,胎可以寫作「胎兒」,換可以寫作「換」,骨可以寫作「骨骼」。
以下是一個關于奪胎換骨的例句:醫生利用最新的骨髓移植技術,成功地進行了奪胎換骨手術。
除了奪胎換骨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骨髓移植、骨髓捐贈是指将健康的骨髓移植給需要的患者。奪走骨髓則是指非法或不道德地取走他人的骨髓。
至于近義詞和反義詞,需要根據具體語境進行判斷。在這個詞的語義範圍内,可能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