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習切磋。 宋 強至 《答董太傅書》:“凡某之有望閣下者,皆所未暇,何私懷之難耦,而講劘之益不易行耶?” 宋 王珪 《國子監直講胡瑗可太子中允天章閣侍講制》:“朕方遊精太平,思與儒賢以講劘道藝于禁中。”
“講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含義
“講劘”指講習切磋,即通過讨論、學習互相磨砺學問或技藝。其中,“講”指講論、研讨,“劘”本義為磨砺(如《說文解字》中“劘,磨也”),引申為切磋、規勸。
語境延伸
該詞多用于形容學者或文人之間的交流,例如宋代強至在《答董太傅書》中感歎“講劘之益不易行”,表達學術交流難以實現的遺憾。
若需進一步探讨古漢語詞彙的演變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宋代文集或訓诂學資料。
講劘(jiǎngl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包括“講”和“劘”。
“講”字的部首是言,它總共由10個筆畫組成。它是一個雙音節詞,讀音為jiǎng。
“劘”字的部首是刂,它總共由4個筆畫組成,讀音為lì。
《講劘》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約寫于公元前4世紀。它指的是古代用來刻錄竹木或者繪制地圖等的工具或器具,也可以用來表示篆刻或繪畫等技藝。
“講劘”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講劏”。
在古漢字的寫法中,“講劘”有不同的變體。比如,例如上半部分的“講”可以寫作“講”或“講”,下半部分的“劘”可以寫作“劏”或“劘”。
1. 他以巧妙的講劘雕刻出一幅精美的畫作。 2. 這個字的講劘十分獨特,具有濃厚的藝術氣息。
- 講學(jiǎngxué):指傳授學問、教導學生。 - 講座(jiǎngzuò):指為了宣傳和普及某種知識而進行的演講或講授課程。 - 劘峰(lìfēng):指山勁勁拔直的山峰。
講解、解說、講述、叙述
隱瞞、閉口、保密、保持沉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