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捕鳥的網。《禮記·王制》:“鳩化為鷹,然後設罻羅。” 鄭玄 注:“罻,小網也。”《楚辭·九章·惜誦》:“矰弋機而在上兮,罻羅張而在下。” 王逸 注:“罻羅,鳥網也。” 宋 司馬光 《白鹘圖》詩:“罻羅不可取,滅影還雲霄。” 明 楊慎 《書興》詩:“争傳鳴鳳巢阿閣,又見飛鴻出罻羅。”
(2).借喻法網。 唐 吳兢 《貞觀政要·納谏》:“符瑞雖臻,而罻羅猶密。” 陳去病 《恻恻》詩:“惻惻中原徧罻羅,側身天地一婆娑。”
“罻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字面含義
“罻”指捕鳥的小網(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捕鳥網”),而“羅”在古代也指捕鳥的網具,兩者組合後“罻羅”特指用于捕捉鳥類的網狀工具。例如《鹪鹩賦》中“尚何懼于罿罻”即用此意。
比喻義
“罻羅”常被引申為法網或嚴密的束縛,暗含對自由的限制或法律制裁的象征意義。例如文獻中提到的“比喻法網”即強調其抽象層面的約束性。
補充說明:
需注意“罻羅”與“韈羅”(絲羅制的襪)、“檖羅”(紋理如檖木的絲織物)等詞在字形和含義上的區别,避免混淆。
罻羅(lú luó)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乘坐牛車、駕馭牛車。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通過駕馭牛車或乘坐牛車來進行運輸或旅行。
罻羅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網,右邊的部首是罒。它一共有12個筆畫。
罻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業社會。在古代,牛車被廣泛用于耕種、運輸和旅行。它的繁體字為轤蘿。
在古代,罻羅的部首網寫得更加明顯,看起來像一個牛的頭部,罒部則更加簡化。古時候的字形略有差異,但整體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1. 他每天早晨都要罻羅去市場。 2. 她駕駛牛車罻羅了整個村莊。
罻羅并不常用于組詞,但可以和其他詞語進行搭配,如罻羅城市、罻羅旅行、罻羅道路等。
近義詞:車駕、車乘、乘車、駕車。 反義詞:步行、徒步、馬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