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君臨天下,治理國政。《晉書·後妃傳下·康獻褚皇後》:“當陽親覽,臨禦萬國。” 南朝 陳 徐陵 《陳公九錫文》:“折衝四表,臨禦八荒。”《舊唐書·憲宗紀論》:“及上自藩邸監國,以至臨禦,訖于 元和 ,軍國樞機,盡歸之於宰相。”《宋史·外國傳五·注辇》:“廓明明之德以臨禦下民,懷翼翼之心以昭事上帝。至仁不傷於行韋,大信爰及於淵魚。”《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卻説我大 清 聖祖 康熙 佛爺在位,臨禦六十一年,厚澤深仁,普被寰宇。”
(2).謂皇帝坐朝或臨幸至某地。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朝班》:“朝班自有定式,今上久不臨禦,班行遂無定序。”《清史稿·禮志四》:“帝臨禦園中,遇列聖誕辰,忌辰,令節,朔、望、并拈香行禮。”
“臨禦”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君主或統治者掌握權力、治理國家。由“臨”(接近、面對)和“禦”(統治、掌控)組成,強調在重要職位上承擔職責,處理政務的能力。
治理國政
表示君主或掌權者統治天下,如《晉書》中“臨禦萬國”,《舊唐書》中“臨禦八荒”等用法,均體現對國家事務的管理。
皇帝臨朝或親臨某地
如明代文獻提到“今上久不臨禦”指皇帝未上朝,《清史稿》中“帝臨禦園中”則描述皇帝親臨場所。
注: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或詳細字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臨禦》是一個成語,指的是皇帝在面對臣民上朝、進行治國事務等時的臨時掌權。意味着承擔起管理國家的重任。
《臨禦》的拆分部首是「丨」和「彳」,部首「丨」是上方橫線,表示「人」的立體形狀。部首「彳」表示「行走」的意思。
《臨禦》的筆畫數為七畫。
《臨禦》這個詞的來源是古代帝王臨朝稱宴的時候,用來指皇帝親自管理國家事務。
繁體字為「臨禦」。
在古代,「臨禦」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常見的寫法為「臨禦」。漢字的書寫形式會隨時間和地域的改變而變化。
皇帝每天早上要早起臨禦朝政。
在面對國家重大決策時,他能夠臨禦大局,高效而公正地處理問題。
臨禦母儀天下、臨禦民衆、臨禦大局
親臨、親政、處理、掌權
卸任、辭職、退位
【别人正在浏覽】